集郵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回想80年代,各個集郵門市部門前好不熱鬧!大家想去買什么就買,或者交換,調劑余缺,非常方便!多余的品種想寄信就消耗掉了,這是集郵的最原始基本職能!也就這些適合民意的好政策,引發了85,91和97年的幾次郵市大行情,從而使集郵愛好者越來越多!
從近些年的預訂情況,看現在的市場狀況,而效果怎樣呢?大家反正心里不舒服!訂到了,高興了;沒有訂到的呢?有情緒!很多出差的集郵愛好者,利用辦事的閑暇時間,都要閑情逸致到當地的集郵門市部看看熱鬧,補補余缺,盡享其樂!!可是現在呢?這些愛好者不管在當地還是本地,在柜臺都要遭冷遇."預定了嗎?沒有買什么郵票?"這些人雖然沒有預定上郵票,很可能以后也不訂了,因為他們被打消了積極性,他們傷心了...這些年就這樣流失的愛好者有很多啊!假如郵票取消預訂,換成全流通,到半年期回收銷毀,恢復集郵的基本職能又會是什么情況呢?首先,大家的積極性來了,興趣高了;其次,恢復集郵郵票的基本職能,讓郵品全流通;還有取消機打“郵資已付”戳,特別是后者最重要,因為這里的面隱患太多了:假如蓋戳1萬個,報五千個,有人去核查嗎?還有在北京我就聽說大宗信函有打折付費的,這里有很多漏洞!表面看很簡單的事兒,其實是貪污犯罪的溫床!!!有郵票貼上,真憑實據看看誰還敢去鉆空子?
實踐證明,這些年來集郵的預訂政策使郵政的路子越來越窄了,要想恢復以前門庭若市的局面,只能如此!還有,要恢復它們的基本職能,郵票只有流通,消耗才能真正體現它們的價值!這些年來的特殊政策使我國郵政在全國各地出現了很多怪現象!這叫自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再舉個例子,近些年來的短腿小版等值錢,因為沒有人去消耗,將來人民研究這幾年的郵政史,會有怎樣的結論?不僅僅是小版的實寄封將要貴小版多少倍的問題,而是反映了一個本質問題,體現了一段特殊時期的,不光彩的郵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