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珍郵:開創我國郵票多個第一 |
中國第一套紀念郵票“萬壽郵票”
“紅印花小壹圓”
“翡翠姐”
采寫 信息時報記者 徐毅兒 嶺南地區近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清代珍郵展”4月19日~4月20日在廣州花園酒店舉行,現場共計展出了近400種合計千余枚清代郵品。包括有“華郵之王”美譽的“紅印花小壹圓”,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以及在中國郵壇創多項“第一”的中國第一套紀念郵票“慈禧萬壽郵票”等,枚枚價值驚人。專家認為,發行年代久遠的“清代珍郵”將不斷升值,成為保值增值的頂級郵品。 千枚珍郵 細說清代郵政發展史 據了解,本次郵展展出的每一枚郵票都有上百年歷史,除了單枚郵票之外,還有極其罕見的清代整版郵票和四方連郵票。專家稱,由于當時人們經濟水平比較低,幾乎沒有集郵意識,絕大部分郵票被拆成單張用于寄信,因此,整版票和四方連能夠留存至今,極其難得。 “清代郵政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即海關試辦郵政階段(1878~1896)和大清國家郵政階段(1897~1911)。”郵展主辦方廣天藏品相關負責人余偉雄介紹:“1876年(光緒二年),清政府委托海關試辦郵政,并于1878年開始發行第一枚郵票。在海關試辦郵政階段,先后發行‘大龍’、‘小龍’、‘慈禧壽辰’三種共24枚銀兩面值郵票。1895年12月,清末重臣、洋務派首領張之洞呈奏《請辦郵政片》,光緒帝馬上御覽,并于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批準開辦大清國家郵政。1897年2月20日‘大清郵政局’正式成立。” “同樣不可忽視的對清代郵政發展進重要推動作用的還有商埠郵局(1865~1897)和外國在華郵局(1834~1922)。1865年起,外國列強在中國各個通商口岸擅自成立商埠郵局(包括工部局、書信館、信局等)并發行郵票。商埠郵票主要用于各商埠間郵件的傳遞,冠有地方名稱,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研究中國地方郵史的珍貴史料。而外國在華郵局,則是指19世紀后半期,英、美、法、德、俄、日等幾個帝國主義國家,侵犯中國主權,非法在中國開辦的郵政機構,其發行的郵票俗稱‘客郵’。客郵一般只用于外國在華人員和本國間的郵件往來,很少在中國使用,能完整留存下來的非常稀少,部分國家的已經難以尋覓,極具珍藏價值。” 作為郵票行家的余偉雄認為,兼具發行年代久遠、保存難度大、郵票數量越來越少等多種有利因素于一身的“清代珍郵”具有強勁的保值、增值能力。“郵品投資應當著眼于長期回報,最短投資時間為3年,要實現利潤最大化,則持有時間一般在10年左右。”余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