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卷繪在浦江兩岸——訪建設中的上海世博園 |
發布日期:08-12-02 10:14:11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初冬,踏訪正在建設中的上海世博園,所見所聞令人振奮憧憬:一排排初出地面的鋼架、一幢幢已見雛形的建筑、一處處被保留的老建筑,上萬名干勁十足的建設者們……雖還難以展現園區畫卷,但園區漸漸從規劃圖紙中“立體”起來。傳統的、現代的,中國的、國際的……各種元素,正繪就著一幅“日新月異”的世博園畫卷。 工程建設駛入“快車道” “園區各項工程建設目前正按預定節點駛入‘快車道’。” 負責工程建設的上海世博局副局長丁浩的這個描述,在工地現場能感受得更加真切。 規劃占地面積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會園區,新建和改建的建筑物面積為200萬平方米,不僅是當前全國規模最大、城市化標準要求較高的集中連片工地,也是世博會150多年歷史上面積最大的一個園區。
據丁浩介紹,自2006年8月園區建設工程啟動以來,目前已有超過100個單體建筑開工興建,總建面積超過150萬平方米,約占總工程量的70%。同時,與世博園有關的市政及配套設施也已全面開工,道路系統、軌道交通、臨時輪渡、隧道等項目形成建設高潮。 已于去年底前全部開工的五大永久保留性建筑“一軸四館”——世博軸、世博中心、演藝中心、主題館和中國館,進展正常,并初顯氣勢:分為地下兩層、地上兩層的世博軸,地下結構已完成90%,空中俯瞰,雄姿初顯;中國館“長勢”喜人:四個高達63米的支撐巨柱,已經矗立到60米高程,年內即可實現雙封頂;世博中心一個多月前已完成鋼結構封頂;主題館進入鋼結構吊裝;演藝中心在完成了地下室主體結構施工后,破土而出。 要說快,還數園區“綠肺”——世博公園。位于浦東世博園區中心地帶的這塊占地面積約29公頃的開放式公園,已完成工程總量的85%。在高挺的喬木矩陣排列組成的“扇骨”下,面向黃浦江,如一把中國傳統折扇緩緩打開,引來周圍群眾的濃厚興趣。 另一個進度快的項目,是可以容納1萬名參展方工作人員和服務人員的世博村。4棟高樓已經拔地而起,有些正在進行外立面和室內裝修,而兩家臨街的經濟型酒店開始營業,總高26層的五星級洲際酒店則于明年亮相。 相對來說,三類展館建筑——外國自建館、租賃館和聯合館,由于牽涉參展方簽約等環節,啟動較晚。39個租賃館中,目前已有3個展館建設完畢,另有21個已開工建設的租賃館將爭取于2009年5月1日前交館;11個聯合館已全部動工,兩個已建設完畢;已確定的49個外國自建館中,自11月中旬法國館和德國館率先打下第一根樁后,其他各國也陸續加快“進場”。 爭創“綠色建筑”示范場 綠色環保元素,在世博園區建設中隨處可見。已有人預言,因世博會誕生的一座座融入高科技、使用新材料和新能源、節能減排特征明顯的“綠色建筑”,將成為最佳“展示”。 此前,已公布的外國自建館方案中,突出的“環保科技”特色讓國人期待。事實上,由中方組織者負責建設的眾多建設項目,也極可能在這方面有新的突破。 在斯里蘭卡租賃館建設工地上,記者看到,建設者們像在做一場“拼房游戲”:整個鋼架構沒有一個焊接點,都是用高強螺栓固定。原來,這樣做,是為了讓鋼架構、屋面板、外墻板都能在會展結束后能100%拆卸、回收并再利用。 據上海世博局工程部部長席群峰介紹,由于世博園大量建筑為臨時建筑,因此,他們格外強調使用環保綠色建材,如再生木材和塑料、玻璃纖維板、輕鋼結構等,透水地面、風光互補燈具、太陽能滅蚊、局部噴霧降溫等新技術也將得到規模化利用。 五大永久性建筑更是一展身手。 承建世博中心的項目副經理胡建就不無自豪:世博中心除了使用太陽能、冰蓄冷、江水源冷卻系統等節能技術外,還盡量不使用大理石、花崗巖等耗能建材。 世博演藝中心的設計者也有“匠心”:利用江水冬暖夏涼的特點,引入黃浦江水代替傳統空調,同時使用氣動垃圾回收系統、屋面雨水收集系統、程控綠地節水灌溉系統等多項環保節能技術。 而中國館的層層出挑也飽含“綠”意:如此造型,夏季可形成上層對下層的自然遮陽。 園區建筑的高標準,還體現在建筑質量。中國館館高63米,但最深的地樁也要打60多米深,常規地樁也是30多米深。“永久性建筑就是要建成百年精品工程。”席群峰說,他們希望世博園所有的工程,都能向中外賓客展現出優質的建設品牌。 這同樣體現在臨時展館上。世博園區臨時展館AB片區項目指揮部的楊群榮介紹,世博會的租賃館、聯合館全部按照抗震三級標準——即抵御7級烈度的地震——來建設。他隨即一指地下:喏,別看地面結構簡潔,埋深可有3米多呢,穩著呢。 園區建筑“喜新不厭舊” 奇怪,明明是鋼筋水泥、吊車林立,卻怎么在灰色中留有完整的幾座紅頂別墅?那個改建后將成為一座高達201米的觀光塔,“原身”不是矗立在浦西百年之久的南市發電廠的老煙囪嗎…… 其實,這可能正是世博園區建筑中最具創意和價值的地方了——大量老廠房、老建筑將被保留或改建,傳統建筑與現代元素將交相輝映。 世博園區規劃用地范圍中的浦西部分,恰是被喻為上海工業史與城市史的“源體”——這一區域,是上海工業遺產最集中的地方,中國最早的民族鋼鐵企業,最早的外商紗廠,最早的自來水廠,最早的煤氣供熱廠……因此,當上海世博會選址鎖定這一地區后,如何有效保護并合理改建這些歷史遺址和工業遺產,就成為海內外關心的問題。 現在看來,這種擔心似可放心。根據規劃,園區內除建大量新式建筑外,近20%的老建筑將予以保護保留;200萬平方米的總建筑面積中,老建筑再利用面積為38萬平方米。它們經改建后主要用于展館、管理辦公樓、臨江餐館、博物館等。 而令海內外最為關心的“百年老廠”江南造船廠,大部分建筑將被保留,世博會期間會成為企業館所在地。按規劃,世博會后應該再度“變身”,改建成中國近代工業博物館群,作為上海城市的一個新亮點。 試想一下,當三菱重工株式會社江南造船所辦公樓作為造船博物館;浦江邊的老船塢成為一座下沉式廣場;而浦鋼特鋼車間,成為一個演藝中心;南市發電廠被改造成為主題館分館——未來城市的探索,而不是就此消亡,那樣的世博園區畫卷,相信,更添意境,也更讓城市美好…… |
上一篇:霍震霆:從奧運會到世博會(名人談世博)[圖]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