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水晶宮——第一屆世博會的輝煌與驚喜 |
發布日期:08-11-04 11:20:14 作者: 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新聞點擊: |
時 間:1851年
地 點:英國
參 展 國:10國
參展人數:630萬
展覽時間:23周
展 品:原材料、機械、
工業制品和雕塑作品
19世紀無疑是英國的世紀,這個“日不落帝國”在女王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到達巔峰。19世紀中期,沒有人會懷疑英國的強大:約1/4的全球人口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而18世紀自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后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這,就是第一屆世博會開幕時的英國。
目的在于展現人類在各個領域所取得成就的世博會誕生于英國頗有些歷史必然的味道。當9駕皇家馬車列隊離開白金漢宮前往海德公園參加世博會開幕大典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絕對有理由驕傲:這個號稱“萬國”參與的博覽會是對當世文明的記錄,更是對輝煌前景的展望。
或許,英國的本意在于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成就。他們做到了。不過高傲的英國人或許并沒有想到,此屆世博會上,他們最好的展品竟然是展廳本身——水晶宮。
約瑟夫·帕克斯頓,人們應該記住這個名字。正是他,從背面徑脈縱橫呈環形交錯的王蓮葉子中獲得靈感,設計了通體透明、氣勢宏偉的水晶宮,不僅成就了第一屆世博會,而且開創了功能主義建筑的先河。世博會結束后水晶宮移至倫敦南部的西得漢姆,并以更大規模重新建造,1854年向公眾開放。它作為倫敦的娛樂中心存在了82年,于1936年毀于大火。水晶宮不僅成為第一屆世博會的標志,它還見證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輝煌。
如果說第一屆世博會上最大的驚喜,莫過于當時建國不足百年的美國。這一屆博覽會,美國展示的產品就超過了500項。當仁不讓的美國人展出了多種創新性的產品。1851年,流亡在倫敦的馬克思在參觀這次盛會后似乎已經意識到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正在轉移。在博覽會閉幕兩天后寫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他提到了美國人的成功:“英國人承認美國人在工業展覽會得的獎,在一切方面勝過自己。橡膠,有新的材料和新的生產工藝;武器,有連發手槍;機械,有割草機、播種機和縫紉機;銀版照相第一次大量應用;航海中的快艇。末了,美國人為表示自己也能夠提供奢侈品,特陳列加利福尼亞金礦的巨大金塊一塊和純金的餐具一套。”
作為中國人,第一屆世博會還有一個驚喜:時值晚清的中國也是參展國之一。遺憾的是,中國參加第一屆世博會的史料較為少見。我們只知道展出的有上海榮記的絲綢樣品,有價格昂貴、制作工藝復雜的中國產漆器,有漆面扇、木制、骨制扇子,有高熔點的中國植物蠟,還有品種齊全、品質卓越的中國茶,等等。
一個半世紀后的今天,交流與發展的重要性凸顯,以此為目標的世博會更加展示了其卓絕的前瞻性。有容乃大,世博會正是在這樣的人文情懷中昂首闊步。
|
上一篇:世博會將帶來460多億旅游增量消費 長三角旅游迎接"同城時代"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