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第一縷陽光喚醒了在廣州工作的白領小荔,起床后她就收到了昨晚在APP上購買的蔬果,吃完早飯后打開打車軟件預約到了專車匆忙趕去公司開會;中午與客戶吃完飯后就直接用微信支付埋單,還能享受八折優惠;下午她突然想起今天是還房貸的日子,就直接把支付寶的零錢轉入了自己的銀行卡中……
這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無論是購物、支付、打車、外賣、轉賬……移動支付已經滲透到各種生活場景中,甚至改變了我們的習慣。未來某一天,也許數字貨幣就跟移動支付一樣,會悄悄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到那一天,當我們到銀行取錢時,大堂經理或許會笑容可掬地問,“請問您是取實物現金,還是取數字貨幣?”
這一天也許真的不太遙遠。
數字貨幣將取代紙幣?
尚無時間表,本著循序漸進原則推進,料約需十年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科學研究所招募數字貨幣研發人員的消息成為熱點新聞。這意味著我國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研發工作已步入正軌,用不了多久,央行可能就要推出法定數字貨幣,代替現在老百姓手中的一張張人民幣紙幣。事實上,央行早從2014年就開始著手研究數字貨幣的可行性了。
央行科技司副司長兼數字貨幣研究所籌備組組長姚前表示,目前關于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系統研發正在進行中,不過至于何時能推出中國的法定數字貨幣,現在還沒有時間表。但數字貨幣目前還難以取代紙幣,此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預測,數字貨幣和現金在相當長時間內會是并行、逐步替代的關系。
不過,想要讓數字貨幣走入社會還需要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項目組在《中國金融》雜志上撰文指出,中國人口多、體量大,像換一版人民幣,小的國家幾個月可以完成,中國則需要約十年,因此,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也應該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以選擇一兩個封閉的應用場景(如票據市場等),先行推廣和完善,待成熟后再推向全國。
一旦在票據市場展開試點,此前像農業銀行、廣發銀行、中信銀行員工非法套取票據的類似案件將不會發生。
為何要發行數字貨幣?
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成本+加強監管+完善金融體系
事實上,研究和發行數字貨幣并不是“跟風”,而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我國科技金融的發展,數字貨幣發行、流通體系的建立,對于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成本、監管便利、金融體系的完善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央行有關負責人曾表示,探索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可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高昂成本。而我們很少有人會注意到紙幣發行的成本問題,這包括印鈔紙、防偽技術以及人工成本等。雖然央行并未公開人民幣的印刷成本,但有媒體報道稱,一張1000元瑞士法郎的生產成本大約要3到4元人民幣。美元的印鈔成本從1美元到100美元面額的紙幣印刷成本從5.5美分到14.3美分不等,2016年美聯儲用于造幣及流通的總預算約7.37億美元。
當然,數字貨幣還可以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減少洗錢、逃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比如經常有貪官家中藏有上千萬元甚至是億元鈔票,但數字貨幣的發行,這種行為將無處遁形。
最后,還可以提升央行對貨幣供給和貨幣流通的控制力,還有助于建設全新的金融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支付體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姚前認為,數字貨幣對貨幣供應量及結構、流通速度、貨幣乘數和時空分布等方面測算將更加準確,有效提升貨幣政策操作的準確性。
但是,發行數字貨幣也存在一定風險,中國人民銀行條法司副司長劉向民曾撰文指出,數字貨幣以純數字化形式存儲,以身份信息代碼和私鑰作為確定所有權歸屬的重要依據,并主要以信息傳輸方式實現所有權轉移的特征,使得數字貨幣比傳統貨幣面臨更為嚴峻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一旦個人信息泄露,不僅可能侵犯個人隱私,而且還可能導致個人喪失對數字貨幣本身的控制,進而侵犯其財產權益。他建議,未來也應該從法律制度的角度進行完善數字貨幣的管理。
來源: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