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揭秘收藏內幕 |
一位多年從事限量收藏品營銷的業者M昨天向記者透露了行業內幕,稱不靠譜的收藏品多采用炒作熱門題材、夸大內在價值、請名人代言、著名單位捧場等花招欺騙消費者,很多產品的成本不到售價的十分之一。 成本:一幅金箔畫卷僅三五百元 M賣限量收藏品已經多年,他最近正在家歇著,“現在經濟不景氣,手上的項目都暫時停下來了。 ”據他透露,限量藏品的市場很大,但也分靠譜和不靠譜的,比如仿真書畫和陶瓷相對靠譜,性價比相對較高,而像范曾代言的這種金幣和黃金畫卷,在整個限量收藏品種里,是水分最大的一類。 這個行業最坑人的地方,就在于暴利和通過炒作誤導大眾。“十二生肖像金幣這種東西,18800元的售價,除了純金以外,加上包裝,產品成本可能不到1000元,那幅畫卷,即使用金箔做,也就三五百塊錢成本,主要的費用在廣告宣傳上,比如報紙一整版廣告五萬元,他賣掉四五套就打平了,所以敢大肆做廣告,一個產品賣下來,收入幾個億很正常。老百姓不相信廣告?不可能,我們以前有的產品還賣脫銷呢。” 宣傳:文案寫得實在,賣給誰去? M透露,限量收藏品都會找特別容易炒作的題材,在宣傳上夸大其內在價值,內容上打打擦邊球,比如金幣藏品,就故意混淆國家正式發行金幣的概念。另外,還請名人代言,請權威單位出面或收藏、或監制,就是為了讓大眾相信其收藏價值。 據悉,曾有某企業老總請一位寫手撰寫藏品宣傳文案,寫完后請老總過目,老總哈哈大笑:“你寫得這么實在,我還能賣得掉嗎?”說完,老總另拿過一份文案,那上面完全是花哨的炒作和明目張膽的欺騙,可老總就是滿意。 花哨的炒作背后,是對價值理念的嚴重背離。某次行業內部沙龍上,有人提出限量藏品要講性價比,遭到了現場許多老總的嘲笑。某老總甚至宣稱,“我們就是要做××(某歐洲奢侈品牌),成本要絕對控制,價錢可以賣得很高。” 作假:點火“金書”突然燒起來了 成本低下的理念反映到藏品上,就是離譜。M稱,南方有家公司賣“金書”,號稱是用黃金做的古代經典圖書。人家為了檢驗真假,用火點書,居然燒了起來。這樣售價在一萬多至三萬元的金書,即便全用真金箔做,成本也不到售價的十分之一。 更離譜的是假貨。M透露,一些限量版郵冊藏品,批量大了以后很容易出現假貨,畢竟,具有收藏價值的老郵票怎么可能大批量出現呢?而消費者十有八九不會鑒定,這里面水分很大。而有些企業手法隱蔽,比如事先低成本吃進某一種郵票,通過大肆炒作,然后將之放在整本郵冊里,作為該郵冊的一大賣點來銷售。這樣的行為,不存在造假,但水分也足夠大。 分析:藏品市場大折騰后路還很長 對于防范虛假廣告,M認為并不容易。他說,這次央視曝光十二生肖金幣,也是費心費力找了好多家鑒定機構才最后得出結論,那么一般媒體就更不容易鑒別藏品廣告是否存在虛假了,狡猾的商家經常會讓廣告的某些地方符合規定,某些地方卻不符合,打擦邊球的很多。 當然,人們的認識水平也在提高。比如某些文化場所,原先提供場地給商家銷售限量版藏品的,如今因為假貨太多導致整體商譽受損,人家場地也不肯借了。 眼下,限量收藏品的市場迅速萎縮,但M卻認為,市場經過大折騰之后,路還很長,因為我國的禮品消費量一直在上升。有些公司雖然賣了假貨,吃了官司,卻只要換換門面,換個注冊地址,搖身一變又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