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蘇聯盧布對人民幣的影響(王小龍) |
發布日期:12-02-03 08:27:2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王小龍 |
林宮全景圖不同的是,第二套人民幣10元券的背面沒有出現象征意義的景物。但有資料顯示,原計劃將井崗山圖景作為10元券的主景,但后來因蘇聯方面強烈建議第二套人民幣發行3元券,經周總理指示,井岡山的圖景便被應用到了3元券上。 可見,人民幣原先的設計理念也與蘇聯盧布相同,即以某個具體圖景來象征革命。這種理念對我國以后各套人民幣的設計中得到傳承:我國第3套人民幣的10元券(也是該套人民幣的最大面額)背面就以天安門為主景,而在第4套人民幣中,井岡山圖景終于回到了人民幣最大面額100元券上。
2、主色調相同。仍以第二套人民幣10元券與1947年版100盧布券為例:1947年版100盧布券的主色調是鐵黑色,票面中部背景泛紅,而我國1947年100盧布券也以鐵黑色為主色,票面中部也映襯紅色。這是一種象征性的表現手法:在蘇聯,工人階級一般是身穿灰色工人裝,頭戴黑色鴨舌帽的形象,其生產工具一般也是鐵器; 在以重工業為主導的蘇聯 ,鋼鐵工業和煤炭工業作為工業之母,其地位一直不容超越和削弱 。鐵黑色象征著工人階級和工業。鐵黑色的主色調能反映出紙幣的階級性:它不僅符合以“鋼鐵”自號的斯大林的喜好,而且也更能為樸素的廣大工人接受,畢竟紙幣設計作為一種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列寧語) 。另外,灰黑色中間的泛紅色象征著革命,表現的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和目標。我國第二套人民幣10元券也是基于象征主義理念而采用這樣的色調。建國初期,我國的主要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推進工業化,集中地體現在發展重工業上。同蘇聯盧布一樣,鐵黑色體現了國家的階級性,而其中的泛紅色背景象征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二)兩套紙幣版面設計細節上有相同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