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09年4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2000年7月18日,我國發行了“中國京劇藝術彩色金銀紀念幣”(第1組)(由瑞士造幣廠鑄造),該組紀念幣由1枚金幣和5枚銀幣構成。金幣正面圖案為頤和園大戲樓以及國號、年號,背面圖案為梅蘭芳肖像及其演出《貴妃醉酒》的舞臺形象(該幣為圓形,重1/2盎司、成色為99.9%、直徑27毫米、面值50元、發行量為8000枚)。4枚圓形銀幣正面圖案與金幣相同,背面圖案則分別為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和荀慧生的肖像,及他們在演出各自的代表作《天女散花》、《漢明妃》、《紅娘傳》、《紅娘》時的舞臺形象(以上四枚銀幣均重1盎司、成色均為99.9%、直徑均為40毫米、面值均為10元、發行量均為38000枚);另一枚長方形銀幣的正面圖案與金幣及其它銀幣相類似,背面圖案為京劇《楊門女將》劇照(該幣重5盎司、成色為99.9%、幣幅為90×40毫米、面值50元、發行量為11800枚)。這是我國京劇界著名的“四大名旦”首次出現在貴金屬紀念幣的圖案中。
提起中國京劇界的“四大名旦”,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下面,還是讓我們對他們的藝術成就做一下更深入的了解吧!
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原籍江蘇泰州,生于北京。祖父梅巧玲,為清代著名京劇旦角演員,掌四喜班。伯父梅雨田為著名琴師。其父梅竹芬工旦,早卒。梅蘭芳九歲從吳菱仙、秦稚芬習青衣、花旦戲。十一歲出臺。十四歲搭喜連成科班。1913年后搭玉成、雙慶等班社。以嗓音圓潤,唱腔柔婉,身段優美,表情細致,享譽全國。先后排時裝新戲《孽海波瀾》、《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古裝新戲《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和《天女散花》等,對擴大京劇藝術表現領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918年后,與余叔巖、楊小樓合作演出《打漁殺家》和《霸王別姬》等戲。1922年自組承華社,與姜妙香、肖長華、姚玉芙等,演出于北京、上海、漢口等地。他繼王瑤卿之后,通過長期舞臺實踐,將青衣、花旦、刀馬旦融為一體,鞏固并發展了京劇“花衫”行當,為旦角表演藝術開辟了廣闊途徑。又在傳統基礎上,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進行革新創造。在京劇藝術發展過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中年以后形成雍容華貴的“梅派”藝術,影響深遠。
抗日戰爭時期,他留居港、滬,蓄須明志,拒絕在敵偽統治下演出,表現了堅貞的民族氣節。抗戰勝利后,經常與進步人士接觸,堅持正義立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梅蘭芳經常到廠礦、農村,并到抗美援朝戰地,為工農兵演出,表現了高度的政治熱情。他還對自己經常上演的劇目,不斷從文學、表演上加工整理,精益求精。在《宇宙峰》、《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洛神》、《游園驚夢》、《斷橋》、《穆柯寨》,以及1959年排演的《穆桂英掛帥》等劇中,塑造了許多動人的藝術形象。此外,梅蘭芳還是京劇走向世界舞臺的開拓者,數度去日本、美國和前蘇聯訪問演出,擴大了京劇藝術的國際影響。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中國京劇院院長。常演劇目編為《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另有自述傳記《舞臺生活四十年》與《我的電影生活》等。
京劇表演藝術家尚小云(1899-1976),名德泉,字綺霞。河北南宮人。他十一歲入三樂科班學藝。先習武生,后從孫怡云等習青衣。十七歲出科,先后搭同慶、桐馨、雙慶等班,與楊小樓、余叔巖、高慶奎等合作演出。1925年后,自組協慶、重慶等班,所演以青衣戲為主。編排《秦良玉》等新戲甚多。1937年創辦“榮春社科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