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題材紀念幣:幣市的“倚天劍”?(俞曉萍) |
發布日期:10-07-03 08:19:1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俞曉萍 |
過去十幾年的錢幣市場發展歷程中,投資模式不斷發生著變化,逐漸發展到今天百花齊放的格局。十多年來,戲曲題材、生肖題材一直作為錢幣投資的重要板塊,活躍于市場,隨后奧運題材、世博也是各領風騷數幾年。不過,隨著市場投資者越來越成熟,收藏者新鮮血液的加入,這為錢幣市場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市場當然呼喚新熱點新龍頭的產生。
央行已于2003年發行了世界遺產――張家界武陵源風光金銀紀念幣。武當山古建筑群金銀紀念幣是重新啟動的世界遺產題材,所以筆者也傾向于把它們看成世界遺產題材系列,武當山古建筑群金銀紀念幣是這個系列啟動的真正“引擎”。 首先,5000年的文明史,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留下了燦若群星、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6月12日,是我國第五個文化遺產日。十七大強調“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尤其是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后,民族意識高漲,民族自信提升,對于文化遺產尤其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成為政府的文化工作重點之一。中、日、韓三國對于文化遺產的爭奪已趨白熱化,尤其是韓國端午申遺帶給國民巨大的震動。目前的市場大環境,百姓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與認同感與2003年時,已不可同日而語,這應該也是世界遺產題材重新啟動的根本原因。所以世界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金銀紀念幣的發行不僅將得到官方的高度重視,也將在民間社會引起一股文化遺產熱。
其次,在建筑藝術上,武當山古建筑建筑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國宗教歷史以及古建筑的實物見證。武當山古建筑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學和藝術成就,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筑的最高水平。這座偉大建筑群的文化內核是“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乃至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道”的痕跡和影響無所不在。太和武當,作為中國道家第一名山,武當無疑是擁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有意思的是,在金庸、古龍等武俠文學的渲染下,在全世界華人心目中,武當山無疑是一座最具有玄幻神秘色彩的名山。我們,誰不曾有過一個“武當情結”呢? 再次,奧運題材和世博題材金幣的發行量一般都在5萬到7萬枚,銀幣發行量達10萬枚甚至16萬枚,而武當山古建筑群金銀紀念幣的發行量分別為3萬枚和6萬枚。由于題材的屬性特征,筆者以為這套紀念幣不太會遵循奧運題材的升值路徑,出現暴炒后迅速泡沫破滅的蕭條局面,更傾向于市場口碑、市場價格互相影響的慢牛走勢。而且既然是世界遺產重新啟動后的首枚,無論是定價還是發行節奏,發行部門應該都會采取理性的呵護態度,也對這個品種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或許世界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金銀紀念幣也將成為錢幣市場一把鋒利無比的“倚天劍”,劈開傳統的束縛,開創一個嶄新的紀元。(供稿:裕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