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鈔通用 |
發布日期:10-07-02 08:21:1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戎畋松 |
至正之寶是元順帝妥藍十年(1350年)以后所鑄的錢。此時元朝統治到了末期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治。這時順帝的圖治之志早已消失殆盡,整日深居宮中,與嬪妃嬉戲淫樂,不理朝政。為籠絡人心,又時常對宗室貴族、官僚寵臣、寺院廟宇濫行賞賜。由于揮霍無度,加上各地災荒頻起,致使國庫空虛,財力艱維。順帝遂命罷相有年的中書右丞相脫脫復出,為解決日趨加深的財政危機,采納左司都事武琪和吏部尚書契哲篤更改鈔法之建議,于至正十年(1350年)十一月,成立諸路寶泉都提舉司,發行加蓋“至正交鈔”字樣的“中統元寶交鈔”,規定新鈔每貫合銅錢千文或“至元通行寶鈔”兩貫。同時又開鑄“至正通寶”銅錢,以實鈔法。由于“每日印造,不可數計”,引起惡性通貨膨脹,民間視交鈔如同廢紙,物價暴漲十倍,出現“米價貴如珠”的局面。 與此同時,由于黃河接連決口,水患不斷,人民流離失所;良田被淹,漕運中斷,鹽場被毀,嚴重地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為了治理黃河,朝廷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委任治河專家賈魯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征調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夫十五萬和廬州戍軍二萬充當差役,欲把黃河勒回故道。治河民夫在戍卒的皮鞭下整日勞苦力作,食不果腹,受盡煎熬,但只用了短短幾個月時間,耗資中統交鈔一百八十四萬余錠(百貫),便疏浚河道,修筑堤壩,堵塞大小決口,完成了浩大的治河工程。然而,由于在“變鈔”,“開河”過程中,“官制濫、刑法重”,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激化了社會矛盾,從而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 是品“至正元寶權鈔伍分”,老生坑傳世品,包漿熟舊,其直徑42.3毫米,厚2.2毫米,是中國古錢幣名譽品大錢之一。當為更改鈔法后所鑄的一種地方性流通貨幣,由于當時所發行的“中統交鈔”要比“至元寶鈔”值高一倍,且準以鈔買鈔,鈔與錢并用,于是就出現了這種以銅錢權鈔行使之錢。 按元朝用鈔習慣,一貫稱之為一兩,百文為一錢,十文為一分;那么是品“權鈔伍分”也就相當于值鈔五十文。“至正權鈔”昔被列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其值從“伍分”至“伍錢”共有五等制。其中以“伍分”和“貳錢伍分”兩種最為少見;“伍錢”則稍多,其錢背上“吉”字系紀鑄地,即吉安路治所廬陵(今江西吉安),穿口兩側權鈔數額當指以銀兩紀值。其錢文相傳為時任江浙參知政事的大書法家周伯琦所書,字體秀麗端莊,是中國書法藝術之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