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民/攝
近日,筆者在江蘇華電戚墅堰發電有限公司職工丁金林家里看到了兩枚花錢,一枚為“連中三元”,直徑為50毫米;另一枚為“狀元及第”,直徑為55毫米,意在后輩能出個狀元,從而光宗耀祖(見圖)。這兩枚花錢都是他的家傳之物,保存得非常好,它們是我國科舉制度的產物,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我國的科舉制度創建于隋朝,興盛于唐、宋、明、清,狀元之名源于唐代,宋代后又成“殿元”。“元”字意思為開首和第一,“狀”字因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需投送證明自己身份的狀紙,叫“投狀”,類似現在考試填報的資料,考試結束后,成績最高的放在最前面,即所謂的“狀頭”,居首者為“狀元”。
現在的學子們,經過12年的寒窗苦讀,就為了能在高考中一鳴驚人,等到“狀元及第”時,即刻成為“名人”;沒有成為高考“狀元”的人,也不要氣餒,未來的路還很長,只要努力下去,終會夢想成真。
-新聞鏈接
常州出過16名狀元
常州是座歷史悠久的江南古城,出過16名狀元,其中唐朝1名、宋朝3名、元朝2名、明朝2名、清朝8名,被譽為“中吳要輔,三吳重鎮,八邑名都”。
常州曾經是“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的交通樞紐,涌現出了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常州畫派、常州詞派、常州學派、陽湖文派、孟河醫派等學派群體,被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贊謂“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近現代則有實業家盛宣懷、劉國鈞、語言學家趙元任、書畫家劉海粟、數學家華羅庚,“常州三杰”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等更是全國聞名。
常州第一個狀元是唐朝的蕭穎士,字茂挺,生于公元717年,梁朝鄱陽王蕭恢的七世孫,4歲時就能寫文章,10歲時補為太學生,他的記憶力特別好,書看過一遍就能背誦。當年他和李華、陸據(都是唐代古文學派的開創者)一起曾經去洛陽旅游,路旁有古碑,蕭穎士看一遍就會背了,而李華要看兩遍,陸據要看三遍。蕭穎士在唐開元23年,也就是公元734年中了進士第一名,也就是俗稱的狀元,那時他才17歲。蕭穎士在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成就和歷史地位,他是唐代古文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他的聲名還遠播海外,當時日本人來朝見,要求把他請回去弘揚文化,可惜他沒有能去成,不然的話,也許現在日本家家戶戶供奉著蕭穎士的畫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