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的民族情懷——略論我國各套人民幣券面上的民族元素及其作用 |
發布日期:13-01-05 08:46:0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王小龍 |
2、民族元素之二:少數民族地區自然和人文景觀 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之處,當地的各種自然和人文景觀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少數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在我國各套人民幣券面上常常呈現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例如在第三套人民幣中,少數民族地區自然景觀元素被運用于1960年版壹圓券中。這張紙幣的背面主景是天山放牧圖。天山位于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新疆各族人民心中的圣潔之山。又如在第四套人民幣中,少數民族地區自然景觀元素被運用于1980年版拾圓券中。這張紙幣的背面主景是珠穆朗瑪峰主峰圖。珠穆朗瑪峰為于我國西藏自治區與尼泊爾交界處,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華兒女頂天立地的象征。另外,在第五套人民幣中,少數民族地區自然和人文景觀元素被分別應用于1999年版和2005年版的貳拾圓券和伍拾圓券上。貳拾圓券的背面主景為漓江。漓江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八桂兒女的“幸福之水”,也是聞名世界的旅游勝地。伍拾圓券的背面主景為布達拉宮。布達拉宮位于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是藏族同胞心中的圣地,凝結著西藏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深厚情誼。 3、民族元素之三:少數民族文字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國古代的錢幣上就常常出現少數民族文字。1948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之初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就有6張券上印有少數民族文字,其中4張印有維吾爾文(主要在新疆地區流通),2張印有蒙古文(主要在內蒙古地區流通)。建國以后,我國歷套人民幣中都印有少數民族文字。例如我國第二套人民幣“每種券別版面均印有漢、藏、蒙、維吾爾四種文字” 。上世紀60年代壯文創制后,與上述3種少數民族文字一起被印上第三套人民幣。從此以后,人民幣上有漢、蒙、藏、維、壯4種文字成為定制。現在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幣,在各種券別的背面都印有“蒙、藏、維、壯四種民族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字樣和面額” 。 二、在人民幣中使用民族元素的作用 1、便于少數民族群眾識別 貨幣得以流通的條件之一是它能為使用者識別。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為了打內戰,盤剝百姓,其發行的各式各樣的紙幣多如牛毛。但是,國民黨的紙幣幾乎都不印少數民族文字,這導致少數民族群眾不能識別,也對其產生厭惡之情,常常拒絕使用。而對于共產黨發行的紙幣(第一套人民幣),因為其印有少數民族文字,可以為少數民族群眾識別,容易得到少數民族群眾的支持和信任,故而很快就在相應的地區流通起來。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范圍內識漢字率很低,而許多少數民族群眾由于長期使用本民族的文字,對漢字比較生疏。因此在人民幣上印少數民族文字就成為必要。在我國第二套人民幣中,少數民族文字內容占整個券面的比例很大,各券別的背面基本以少數民族文字為主,這有利于方便少數民族群眾識別,為在民族地區統一幣制和穩定財經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貫徹和宣傳民族政策,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 貨幣流通的廣泛性,使它成為重要的宣傳媒介。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通過它發行的貨幣宣傳來國家的政策和理念,如前蘇聯的紙幣上就一直印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箴言,而美元紙幣上則印有“我們信仰上帝”的禱語。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人民幣應該成為貫徹和宣傳民族政策的陣地。在人民幣的券面上使用民族元素,符合我國憲法規定,體現了尊重少數民族文化、風俗、習慣以及使用本民族文字的自由。在人民幣的券面上使用民族元素,還有利于向廣大群眾宣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也相互離不開”的理念,通過一種社會教育的方式 ,引導各族人民自覺構建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通過貫徹和宣傳民族政策,人民幣為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提供了新的力量。各族人民在使用反映民族特色的人民幣時,很容易產生一種由衷的自豪感,能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3、普及民族知識,弘揚民族文化 人民幣也許是我們每天都要接觸的事物,因為人們的吃穿住行都離不開它。正因為如此,人民幣可以成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平臺。它對于人們了解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知識具有重要的幫助。在人民幣上使用民族元素,有利于普及民族知識,豐富人們對于我國的民族構成、民族地區自然和人文景觀和民族的文字的認識。另外,隨著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地位的不斷提高,人民幣已經走出了國門,成為世界上一些國家用于支付和貯藏的貨幣。于是,人民幣上的民族元素所反映出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就會呈現在外國友人面前,這對于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