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的民族情懷——略論我國各套人民幣券面上的民族元素及其作用 |
發布日期:13-01-05 08:46:0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王小龍 |
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1948年至今,中國人民銀行已經發行了5套人民幣,它們伴隨新中國走過了六十多年的不凡歷程。這5套人民幣的券面設計充分體現了國家性質和時代特色,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下各族人民共創美好生活的設計主題。60多年來,我國各套人民幣都深受所在時代老百姓的喜愛,被稱為“親民的鈔票”。
在統一的設計主題下,各套人民幣的設計風格各有不同。如第一套人民幣因是“戰時貨幣”,反映戰爭的應急需要,設計時采用的是“自然寫實主義”的風格, 而第二套人民幣在設計時學習和借鑒了蘇聯盧布,采用了“象征主義”的設計風格。 另外,各套人民幣的設計元素也是豐富多彩的,如第二套人民幣壹分券、貳分券、伍分券采用了交通工具的設計元素,分別以汽車、飛機、輪船為正面圖案,又如第三套人民幣壹圓券、貳圓券、伍圓券則以經濟產業為設計元素,以“女拖拉機手”“車間工人”“煉鋼工人”的形象分別代表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雖然各套人民幣的設計元素多種多樣,但有一個重要元素卻始終出現在各套人民幣中,那就是民族元素。所謂民族元素,就是與民族相關的圖案和文字等設計素材。這些設計素材能使人們聯想到我國的民族狀況和民族政策。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民族元素一直都是人民幣券面上的“保留曲目”,人民幣的民族情懷源遠流長。 一、各套人民幣券面上的民族元素 1、民族元素之一:少數民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最能表達情感的設計素材之一。在我國各套人民幣券面上,少數民族人物形象作為一個重要的民族元素,經常被使用。例如在第二套人民幣中,少數民族人物形象元素被運用于1953年版和1956年版伍圓券上。這兩張紙幣正面主景表現的是各族群眾在天安門廣場歡呼游行的場景。據筆者統計,這兩張紙幣正面主景所有人物中著民族服裝的少數民族人物16人。又如在第三套人民幣中,少數民族人物形象元素被運用于1960年版拾圓券中。該張紙幣正面主景為走出人民大會堂的各族人大代表。據筆者統計,這張紙幣正面主景所有人物中,著民族服裝的少數民族人物5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第四套人民幣中,少數民族人物形象被廣泛運用。該套人民幣的壹角券、貳角券、伍角券、壹圓券、貳圓券、伍圓券和拾圓券的正面主景分別為高山族和滿族、布依族和朝鮮族、苗族和壯族、瑤族和侗族、維吾爾族和彝族、藏族和回族、漢族和蒙古族的頭像,共涉及13個少數民族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