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發行的熊貓系列金銀幣發行于1982年。在發行之初,我國設計師利用黃金和白銀鏡面可以折光的特點,發明了一種凹刻法,即用鏡面所折射出來的光線表現熊貓的黑色部分,如四肢、眼窩,而用噴砂來表現熊貓白色的部分。這一設計手法一經推出就在世界造幣屆引起了轟動,1983版1盎司熊貓金幣還因此為我國獲得了首個世界硬幣大獎。在此后的十多年中,這種凹刻法被一直沿用。
與生肖幣不同的是,熊貓幣在考慮整輪設計的時候一般以5、10、15、20、25等人們心中普遍認定的整數年為周期。因此,在1992年中國熊貓金幣發行十周年前夕,我國熊貓金幣的設計生產者已經開始考慮新的一輪熊貓金幣的設計風格與創新問題。當時負責熊貓金幣主要生產工作的上海造幣廠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創新工作。
1992版熊貓金幣作為中國金幣發行十周年后新一輪的第一套,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對于過去的十年,它既要有所聯系,又要有所區別;對于今后的十年,它既要有所穩定,又要有所創新。
1992版一盎司熊貓金幣正面圖案
1992版1盎司熊貓金幣背面圖案
關于正面圖案,設計者受加拿大一枚銀幣的啟發,在天壇圖案工藝上使用了“反噴砂”新工藝。所謂“反噴砂”工藝,是與傳統的底面鏡面圖案噴砂工藝相比較而言的。過去底面采用鏡面工藝的,現采用噴砂工藝,過去圖案花紋采用噴砂工藝的,現改為亮面工藝。由于采用了“反噴砂”新工藝,1992年熊貓金幣的正面天壇圖案,不僅與過去的天壇圖案有了明顯的差異和創新,而且大大地豐富了表現力。從構圖上看,天壇的外邊加一個圈,使之更為集中,猶如一個取景的“框”,選取了天壇祈年殿的最精華部分,有一種整體感。將國號和年號置于圈外,既說明了這里所表現的是不同的內容,又是工藝處理的需要。從工藝上看,天壇處理成亮面,圈內的底面采用噴砂工藝,圈外的底面采用鏡面工藝,而國號年號仍采用噴砂工藝。這樣,從效果上看,小小的幣面上,形成了黑、白、灰多種層次,造成了鏡面、噴砂、亮面的多種對比。國號年號的噴砂處理與底面的鏡面形成強烈的反差,顯得格外醒目。而天壇由于采用亮面處理,在底面噴砂霜面的襯托下,利用金屬的折光,建筑的細部一覽無遺,很有看頭,顯得精雕細刻,晶瑩剔透,增強了建筑的體積感和縱深感,獲得了良好的視覺效果。
關于背面圖案,熊貓幣在藝術和工藝處理上作何創新呢?有人提出了熊貓的黑白用毛的粗細疏密來區分;有人提出了用毛的深淺不同層次來表現;也有人提出了在印模上對熊貓的某個部位的毛加以研磨來造出黑白效果等等(這些想法在1995年工藝成熟之后,在熊貓金銀幣上也陸續被使用)。最后還是回歸到原來的工藝,即用鏡面和霜面來區分熊貓的黑白,因為這是當初經過多種試驗比較才尋找到的一種最佳方案,因此沒有理由輕易地加以否定。這種工藝是我國熊貓金幣的一大特色,十年來得到了國際上同行的好評。有些國家現在也采用這種工藝制作某些動物的紀念幣,因此,熊貓要重點在設計雕刻上下工夫。自熊貓金幣問世以來,紀念幣上已出現了近百個不同動態的熊貓形象,或吃竹,或飲水,或行走,或爬樹,或母子情深,或三口同樂。是否熊貓的動態被設計表現完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要深入到熊貓生活的野生環境中去仔細跟蹤觀察,熊貓所能表現的動態還是非常豐富的,我們要善于捕捉熊貓動人的一瞬。1992版中的熊貓,選取的是其在野生環境中,攀援在高高枝丫上正悠閑張望的動態,造型生動,形態可掬,憨厚中蘊藏著靈敏,笨拙中流露出活潑,煞是惹人喜愛,較準確地表現了熊貓的特性。在生動刻畫熊貓形態的同時,1992版還較注重植物的描繪,突破了松竹類的框框。在表現手法上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構圖上豐滿,勻稱,營造出枝繁葉茂野生叢林的氛圍,有力地深化和烘托了熊貓這個主題。1992版在文字的安排和處理上也有變化。做到了“惜墨如金”,將原來的“含純金1盎司、成色.999 1oz”精簡為“.999 Au 1oz”,更好地在有限的幣面上表現熊貓及其生活的環境。
事后,時任中國金幣總公司副總經理的朱純德在致上海造幣廠的函中寫道:“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熊貓銀幣獨特的凹刻工藝贏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成為國際金幣市場的主要幣種之一。其正面圖案采用天壇祈年殿圖紋噴砂處理,底面為鏡面。1992版熊貓金幣在生產工藝上采用‘反噴砂工藝’,即對圖紋做亮面,而部分底面為噴砂處理的工藝。熊貓金幣采用‘反噴砂工藝’后的樣幣一出現便受到好評,在1992年初新加坡錢幣展銷會上,由上海造幣廠鑄造的1992版熊貓幣樣幣的展出,引起了錢幣市場的興趣。熊貓金幣的各國經銷代理商都表示1992版很成功,并紛紛提出訂貨計劃。從1992版熊貓金幣銷售情況看,其銷售量與1991年同期比較增長了相當數量。通過1992版熊貓金幣的生產實踐,‘反噴砂工藝’現已基本成熟。預計今后幾年內將繼續采用這一新工藝。我們期待著與貴廠共同努力進一步提高熊貓幣的鑄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