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建立于1995年9月,2001年經廣東省文化廳批準,成立為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博物館是在原黨委書記(院長)劉莊、原校長傅伯松、副書記廖振亮等領導的倡議及學院的大力支持下的組建的,由貨幣收藏家、博物館顧問肖茂盛教授和趙忱同志具體組織、征集,并得到了中國錢幣學會、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陜西省錢幣學會、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錢幣學會等機構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王貴忱先生、黃本杰先生、劉志嘉先生、陳堅成先生等貨幣收藏家的大力協助。博物館建立以來,立足于貨幣金融的行業特色,利用館藏資源,在提高學生認識貨幣、辨別貨幣及研究貨幣的能力,加強學生貨幣實驗實踐教學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了解中外貨幣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的基地。
博物館現有藏品3.5萬枚,占地面積達1700平方米,展線1000米。攬括古今中外各歷史時期的貨幣,分設中國古代貨幣、民國時期貨幣、根據地貨幣、新中國貨幣、金銀紀念幣、粵港澳臺貨幣、電子貨幣、金融票證、世界各國貨幣和貨幣反假等十個展區,豐富的貨幣金融實物,真實反映貨幣金融發展的歷程。
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的系列錢幣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與廣東省錢幣學會聯合創辦了《廣東錢幣》雜志;與廣州永正紀念幣有限公司合作探索產學研結合項目;完成了2004年廣東省高校現代教育技術“151工程” 項目《中國貨幣金融博覽》,2005年廣州市天河區立項課題《基于網絡貨幣識別系統研究》,2009年天河區科普項目《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科普信息系統開發》和2010年天河區科普項目《基于智能多媒體技術的貨幣反假科普展廳建設》等,這些成果現均已成為廣東高校共享的貨幣金融的教學資源和公眾科普教育的資源。2006年受批為天河區科普教育基地,2007年受批為廣州市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受批為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博物館不僅是學院貨幣理論、貨幣反假教學的實習實踐基地,也是兄弟院校貨幣文化交流基地和銀行反假幣的培訓基地。博物館作為廣州地區行業特色博物館共享的社會資源,面向全校師生和廣大市民公眾免費開放,充分發揮科普基地的作用,積極參與文博界及科普界組織的各類戶外推廣科普活動,如“天河科普周”、“5.18國際博物館日”、“科普自由行一日游”、“科普進社區”等大型主題活動,并策劃制作相應的活動方案,活動效果顯著,受到了廣大公眾的歡迎和喜愛,科普工作得到了上級部門的一致肯定。
全國范圍看,貨幣專題的博物館有許多,但規模和陳列內容有較大差異,本館在館藏規模、涵蓋內容、科研成果轉化、數字化發展以及金融教育資源共享等方面都有較大優勢與特色。博古通今、閎中肆外,博物館以普及貨幣知識、弘揚貨幣文化為已任,繼承和發揚貨幣文化傳統,深入開展貨幣理論教學與研究,為廣大市民提高貨幣鑒賞、貨幣識假、防假反假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來源:廣州市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