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作之余,除一如既往地喜愛在深夜伏案“爬格子”,為提高寫作技藝和積累素材,“觀石賞根玩錢幣”就成為我的業(yè)余愛好。尤其是每當我游弋在浩瀚的貨幣“銀河”里,于方寸之間摩挲和把玩,任隨時光隧道把我的思緒帶到那恒久的遙遠時空。此時,中國數(shù)千年來燦爛古文化縮影,就像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而清晰地浮現(xiàn)眼前……
錢幣被譽為“國家名片”, 因濃縮了時代高、精、尖的科技含量,具有法定的貨幣職能和最高的權威性及防偽性,是藝術最高境界的對外形象展示。特別是紀念幣因限量發(fā)行,亦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特殊貨幣。
在眾多的幣種中,金銀幣系列捷足先登地獨占鰲頭。除了“金銀天然是貨幣”,在“劣幣驅良幣”的經(jīng)濟法則下,被沉淀在集藏者手中而物以稀為貴外,實得益于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健康有序發(fā)展,隨著人們的金融意識、投資欲望較過去有了明顯的提高,更由于幣材精良,成色標準,鑄工精湛,圖案優(yōu)美,極具濃郁的民族風格,集多彩多姿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美學、藝術、欣賞和歷史等價值于一體而寓意深遠。
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今風云變幻的重大歷史事件,為金銀幣的設計圖案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題材,極具獨特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堪稱是一種華貴典雅,文化品位較高的藝術珍品。在海外錢幣市場深受集藏者所青睞,銷量曾一度達世界第三位,成為世界金銀幣的主要出口國之一,其收藏價值必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致使價格攀升。
以齊白石的《白猿獻桃圖》、徐悲鴻的《奔馬圖》等名人名作為圖形的金銀幣為例,從背面鐫刻的天壇、山海關、黃鶴樓、滕王閣等,這無疑是攬盡華夏名勝,集書畫藝術的完美結合,因名人效應而為之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回首我國金銀幣制作發(fā)行與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歷程,吸引眾多的集藏者在感佩于“淬煉金銀,傳承文明”的品牌承諾下,無不源自那相伴終生的收藏情結而與之結下的不解之緣。從中國歷代貨幣的演繹中,不難看出:由于“質地不同形各異,華夏文明千年襲。精美圖案紀念幣,等價交易無盡期”。其材質本身的價位高,收藏、保值、增值的功能日益凸現(xiàn),這正是它魅力彰顯之所在。
倘若僅從收藏的原本意來看,它似乎只是一種單純的懷舊,抑或是一種精神領域的個人行為。實質上它卻是人們對歷史的追憶、反思和總結。總結是為了繼承,而繼承則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社會進程的變遷,使得各類藏品無不烙有不同歷史發(fā)展時期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