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儲不必強穿黃金甲 |
各界對黃金戰略意義的強調由來已久。在外管局宣布增持黃金儲備并提升了黃金在國家儲備中的比重之后,這種聲音愈加強烈。然而,如果我們對近現代金融史稍作回眸,就會發現黃金在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中地位已經歷了歷史性衰落。黃金戰略地位的式微不支持把增加黃金儲備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20世紀見證了黃金戰略地位的沒落。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各國中止了金本位制,戰后又努力重建了這一制度。到1929年,金本位制已經在各市場經濟國家得到了普及。然而,全球貨幣體系恢復到古典金本位時期并沒有帶來預期的好處。大危機很快尾隨而至。到1931年,金融恐慌和匯率危機肆虐不已,大多數國家于當年就放棄了金本位。1936年法國和其他殘存的“金本位集團”成員要么貶值,要么放棄嚴格的金本位制,于是這一體系歷史性地土崩瓦解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證據表明,那些放棄了金本位制的國家比堅持金本位制的國家從大蕭條中復蘇得更快。事實上,沒有一個國家在堅持金本位制的時候表現出明顯的復蘇。在上世紀大蕭條中,一些國家的反應是迅速放棄金本位制,而另一些國家則選擇不惜代價地固守金本位制。放棄金本位制的國家可以增加貨幣供應提高價格水平,并且在短暫的遲疑后,這些國家也的確這么做了。而堅持金本位制的國家被迫陷入更嚴重的通貨緊縮。 這段歷史固然說明了匯率制度的變遷,但與此同時發生的是黃金戰略地位的衰落。在金本位時期,黃金儲備占國際儲備比重曾經超過90%。中國也是一樣,中國貨幣金融史權威專家洪葭管先生提供的材料顯示,在放棄銀本位制之后的1946年,中國有近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其中包括約3億美元的黃金儲備。 然而,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各國國際儲備中黃金儲備的比例不斷降低,外匯儲備占比不斷上升。 另外,很多人注意到,我國外匯儲備中黃金的比重低于發行主要貨幣的經濟體,并認為增加黃金儲備能夠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比如,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9月,美國黃金儲備為8133.5噸,按照當時的價格占其國際儲備的76.5%;歐洲央行的儲備為533.6噸,占比為20.1%。 可是,黃金在各國央行的分布更可能是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結果,而不是其形成的原因。美元是最主要的國際貨幣,擁有鑄幣權,其儲備中幾乎不需要外匯儲備。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一定數量的黃金儲備,但除非人民幣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否則不需要大幅度地提高黃金儲備的比重。就對外償付而言,黃金是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后的第五大通貨,在流動性和可接受程度上,沒有特別優勢。 全球主要經濟體擁有大部分黃金儲備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經濟實力的反映,而不是說,一國擁有了足夠多的黃金,別人就會接受其貨幣。在極端情況下,黃金會成為有效的避險工具,但這種極端情況不應該成為當前決策的主導型因素。為應對不確定性,人們會去買些保險,但不應該把絕大部分資金用于投保。 馬克思說過,受戀愛愚弄的人,甚至還沒有因鉆研貨幣本質而受愚弄的人多。但金融史能為我們提供些許暗示:浮華過后,黃金的神秘色彩一層層淡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