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良豪:上海可望成遠東黃金交易中心 |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黃金的“避風港”作用似乎更加凸顯。未來是否會迎來黃金投資的“黃金時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出售黃金的計劃是否會影響黃金價格?上海黃金交易所是否會使上海成為未來遠東黃金交易中心?就這些問題,陸家嘴論壇發言嘉賓、世界黃金協會遠東區董事總經理鄭良豪接受了CBN專訪。 黃金:危機下的“避風港” CBN:很多人說黃金保守、安全,不過另外有些人也許會打一個問號。在當前情況下,黃金高位上的短期與長期風險有無體現? 鄭良豪:黃金長遠還是應該看供求基本面;金融市場的波動決定短期的漲跌,但是投資者去看黃金應該看中長期的方向。如果供應不夠,需要再增加,價格就會上升。 供方主要有三個:從地下挖出來的礦金,占60%左右;中央銀行出售的金,占13%左右;舊金回收,占27%左右。 2000年以來,供應只有減少沒有增加。第一,金礦的生產出現“青黃不接”,產量過去幾年一直下降。這是因為1980年到2000年,由于供過于求,金價逐漸拉下來,所以上世紀90年代放在勘探上的錢減少了。而1980年前后開出來的礦在2000年前后基本上枯竭了,而新礦的投資需要一個過程,至少要五到十年。第二,中央銀行已經從以前希望賣黃金轉變為尋機買黃金,因此不會大量拋售黃金。第三,雖然舊金回收由于金價上漲有增加,但是,這有一定的限額,不會突然間冒升。 從需求面看,需求將繼續增加。黃金首飾是最重要的因素。首飾需求在過去的十年呈下降趨勢,不過這完全是由于價格因素驅動。不過,中國、印度等地的首飾需求上升了。中國首飾需求從最低的2001年的200噸左右上升到去年的326噸。去年,中國首飾需求上升8%。投資需求方面,最近幾年持續增加。中國的黃金投資需求從去年起開始猛漲。 未來幾年,投資需求將是除首飾外很重要的因素。過去幾年,投資需求的增長速度超過首飾需求。目前,各國的寬松貨幣政策使得投資者覺得未來有可能發生通脹,他們會尋找安全的抵御通脹的資產配置方式。這就是為什么近期如此多投資者詢問怎樣投資黃金。 目前,美國砸下去巨額經濟刺激計劃,今年赤字將達到1.8萬億美元。黃金在這個時候的立足點是,在危機不明朗的形勢下,黃金將扮演避風港和對沖美元的角色。 CBN:您怎樣看待黃金的未來? 鄭良豪:我從事這個行業25年,我們現在已經迎來了黃金的“黃金時代”。這里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指黃金的好日子還在后面;另一方面,指黃金作為硬通貨的作用將在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將來國際貨幣體系一定是多元化的。美元依然強勢,但是我們會有歐元、人民幣,也會有黃金。當然,黃金在新的金融秩序占什么地位,還要看元首、金融管理者等各方博弈的過程。不過,將來一定是多元化的貨幣體系。 IMF售金不會沖擊金價 CBN:IMF售金計劃是否會沖擊黃金市場價格? 鄭良豪:IMF出售403噸黃金會按照歐洲中央銀行的協議,在協議框架下拋售。協議的核心是一年之內拋售500噸的配額,是個上限。這個已經確定。 目前還沒有拋售,是因為要等美國投票,美國在IMF中具有一票否決權。而美國要等國會通過才能投票。而現在這個案子還沒有進入國會程序。因此,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拋。 很多人看到這個消息,覺得會馬上對市場有負面影響,但我想對市場影響不會太大。這個事情還沒有發生,而且發生了也在中央銀行的協議之下。另外,403噸按現價折算成美元只有約110億美元,相對比較少,對整個市場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CBN:您認為,誰會是IMF售金計劃的買家? 鄭良豪:很多人說亞洲的中央銀行,包括中國,是不是通過這個機會增加黃金儲備,不過這要等執行后才知道。 ETF:至少50%是機構投資者 CBN:您認為,ETF市場的參與者是否主要為長期投資者? 鄭良豪:我們在2000年,為滿足實金投資者的需求,建立起ETF這個新的銷售系統。出來之后,市場接受了這個概念。我們原本也沒有想到會發展得這么快。去年年終經濟滑坡的時候,ETF沒有減少。我們分析,買ETF不是因為用來炒賣,是投資而不是投機,不是今天買明天走的那類人。越來越多的人把黃金ETF作為投資、保值和防范風險的工具。 CBN:ETF的買家有個人,有機構,怎么看待個人與機構各自的作用? 鄭良豪:很難掌握確切的資料。我們覺得,早期的零售投資者比較多,后來機構投資者越來越多,現在至少50%是機構投資者。 中國黃金產業:監管而非管制 CBN:去年中國取代南非成為最大的黃金生產國。供給的國別細分背后是什么? 鄭良豪:我們還沒有研究美國礦金的變化。籠統地說,中國成為最大的黃金生產國,主要是南非現在的礦越來越難開采,越來越深,要到地下三公里才能開采出來,開采成本越來越高。 中國在黃金市場開放后,企業的積極性得到更好的發揮,正好開放以后又是黃金價格一路上漲,這對整個國內礦業投資都是支持。因此,在過去的五年內,中國金礦產量穩步提高,現在達到了世界第一。 CBN:您覺得黃金是否應當被看作一個戰略行業,對這個產業進行一定管制? 鄭良豪:我們很早就和管理單位說,不要怕開放。事實上,如果周邊地區開放了,就會產生走私,逼著你開放。這種不規范活動也是開放的誘因,這也是為什么要將不規范的行為納入監管。 黃金和其他金融市場不一樣,這是很老的投資工具,不會像衍生品市場那樣讓人看不懂。我想,對整個黃金產業應該扶持,大力推廣,監管規范,提供開放、透明、公平的平臺,給所有參與者一個交易的渠道。 另外,黃金是財富,是將現金從一個形態轉換到另一個形態。黃金不是石油,開采出來后跑不了,探到挖到以后礦源也還在國內,只要賣在國內就是財富留在國內,而且是藏富于民。要對所有市場參與者進行規范,不過不是管制,而是監管。 也要反對對國內公司的歧視性政策,不是說一個礦給外國公司就要減稅,給中國公司就不通融,我覺得這個對中國企業就不公平。反過來,限制外國公司進入也沒有必要。 上海:未來遠東黃金交易中心 CBN:如何看待上海黃金交易所建立后黃金流入與流出中國的情況? 鄭良豪:目前,我國的黃金產量還是不夠,每年有30~50噸的凈流入,這是官方渠道報批進來的。會不會有從邊境和香港走私進來的黃金呢?也會有,畢竟人員往來那么多,但是這主要不是出于經濟(獲利)目的。 CBN:怎樣看待上海作為地區性黃金交易平臺的前景? 鄭良豪:我想上海作為未來地區性的黃金交易集散中心是有希望的。上海交易所建立之后,它最大的作用是利用一個平臺,讓國內的賣金單位和售金的單位有個見面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設立上海黃金交易所已經達到目的。有市場是因為有買家,我們的買家都在這里(上海)。 當然,我們還是比不上香港、紐約和倫敦,它們有超過20年的歷史。不過,隨著市場逐漸發展開放,上海將成為遠東地區很重要的黃金交易市場。 CBN:中國的黃金市場繼續發展,應在什么方向尋求創新? 鄭良豪:我認為,還要繼續發展創新產品,F在面向消費者的金條、黃金賬戶等非杠桿的交易都在發展。當我們的銀行比較有經驗的時候,可以發展一些面向礦山和黃金企業的產品。礦山融資和套期保值等比較專業的服務也可以由銀行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