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信心還未完全恢復。流通紀念幣最大的一次行情在97年!97大跌后,紀念幣由于受銀行法(當時人們蒙了)的壓制,加上郵票行情一蹶不振,流通紀念幣也就隨波逐流,13年來除了2007年借助奧運這張“虎皮”有過一次局部行情(主要是生肖和遺產(chǎn),甚至主要是羊幣和遺產(chǎn)三組幣及奧運幣突漲了一下,其它幣種如熊貓等基本沒什么大的動靜)外,基本上表現(xiàn)的很沉寂,以至于有人懷疑紀念幣板塊是否已死?但筆者以為:紀念幣絕對不會死!2007那次局部行情已經(jīng)證明紀念幣還是人們關注的主要品種之一,與已經(jīng)基本成為花紙頭的郵票(后期的)絕對不可同日而語!今年2月底僅幾天的時間紀念幣的主要龍頭之一的羊幣價格異動,馬上就引來了大量的買盤,雖然“曇花一現(xiàn)”,但起碼說明大多數(shù)人認為紀念幣已成為錢幣板塊的價值洼地,所以今天的“曇花一現(xiàn)”未嘗不是一次成功的試盤!
二是交易方式不如紙幣方便。主要是流通紀念幣的包裝不如紙幣透明,紙幣不論是“刀”,是“捆”還是“條”或“件”,基本上不用動包裝就可一目了然,真假立判,不像紀念幣整件,原盒,原卷的驗起真假來還需費時。同時,由于紀念幣重量比紙幣重,寄送攜帶要比紙幣費事。但我想這些問題都不能成為問題,只能算作發(fā)展中的問題!一旦紀念幣火起來,價格大上臺階,那時誰也不會跟賺錢過不去,誰也不會嫌沉,嫌費事了。不信你看金銀幣為何能火,金銀總比紀念幣不輕吧(小道消息:據(jù)說金比。。。重!哈哈!)!
三是發(fā)行體制存在問題。由于流通紀念幣本身發(fā)行部門都拿不準它的定位(紀念幣84年發(fā)行之前國家對外送禮曾套裝過79--81年的流通分幣,這些幣基本沒在國內(nèi)留下,所以有了所謂的分幣五大天王!),開始有學外國類似做法的意思,既想讓其宣傳主旋律,又想讓其流通,但后來發(fā)行的珍稀動物和世界遺產(chǎn)系列流通幣,本來是特種幣卻還是歸到紀念幣中。另外,97年全力打擊對流通紀念幣的炒作,之后又發(fā)文除了當年新發(fā)行的流通紀念幣外,其它的可以收藏買賣!一句話:攪亂了人心!還有最關鍵的:流通紀念幣發(fā)行體制存在重大弊端,每種幣一旦發(fā)行少則1000萬左右(除600萬動物,遺產(chǎn)和早期建行,寧夏等品種外),多則2000---3000萬,但真正能拿到原始貨源的百姓有幾個?全他媽肥了“個人”!注意是“個人”,不是大多數(shù)銀行職工,甚至不是大多數(shù)銀行領導,只是省一級的中國某某(此處隱藏2字,省得自找麻煩)銀行的三兩個人,一般副職看面子有點就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