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流通紀念幣樣幣(孫景龍) |
發布日期:09-12-04 08:27:0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孫景龍 |
筆者在本文“樣幣有何基本特征”一段中,認為“樣幣”二字沒有任何觀賞價、藝術價值。但是,為什么卻又說樣幣具有極大的集藏潛力和價值呢?這是因為: 一、樣幣的稀罕性決定了其顯貴的地位和堅實穩定的市價基礎。一是與同題材的紀念幣相比,樣幣數量是稀少的。我們可以大致推算一下:1984年全國共有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不包括臺港澳),以每個省一級的央行分支機構和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來計算,再按每一個省級行政區平均有10個地市一級的央行分支機構和“工農中建”,共有1450個貨幣發行管理業務部門,按每個基層業務部門配發10枚(套)計算,總計需要1.45萬。倘若再加上央行總行、各家商業銀行總行、造幣總公司和具體造幣廠、國外央行等處的留存、歸檔,現在常見的1.5萬-1.7萬之間的數量是符合實際的。即使1988年設置海南省和1997年成立重慶直轄市凈增2個,再到1997年和1999年設立港澳2特區,總數為33個,樣幣數量仍在2萬上下。關鍵之處在于,與全國參與紀念幣集藏總人數相比,“溜”出來的樣幣畢竟是極少數了。曾記得1993年古玩市場上幾乎沒有樣幣出現,1994年和1995年北京月壇、上海肇家浜路樣幣的叫價一般是30-150元,后來市價逐步上漲了。二是尋找樣幣配套的紀念幣愛好者不斷增加,從而加大了收藏界和市場對樣幣的本能需求。看似上千至2萬的鑄造量,但流入社會的樣幣在數量和規模上與同題材的紀念幣相比,猶如大海的一滴水。 二、國家貨幣法律的頒布和各項規章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健全,是今后早期樣幣資源逐漸枯竭、干涸的一把固鎖。由于國家已開始重視樣幣流損問題并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予以嚴管,這對已進入社會收藏領域數量有限的樣幣來說,無形等于加了把“鐵將軍”。因此,其升值空間應十分可觀。 錢幣界收藏樣幣,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扭曲的追求”,這個看法值得大家商榷。持此觀點的人士認為:如果錢幣愛好者喜歡上了樣幣,就會滋生銀行相關管理人員的違規行為。 筆者感到,此結論顯得過于簡單和武斷。國家禁止樣幣流通,是因為樣幣流通了,會對金融秩序造成混亂。還是讓我們來仔細推敲一下條例和辦法:兩個條規共同規定樣幣“禁止流通”,卻未否定樣幣本身的錢幣文化概念價值。 應該說錢幣愛好者在任何貨幣面前,都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況,因為貨幣的發行權和管理權在國家。一旦某些錢幣因發行機構的閃失而流進社會,對收藏界人們來講無疑是珍貴的,這是把玩錢幣的最高境界之一,這一點完全符合物以稀為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