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流通紀念幣樣幣(孫景龍) |
發布日期:09-12-04 08:27:0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孫景龍 |
象都是貴賓一級的。既然是貴賓,甚至包括外國中央銀行或金融機構的高層。當時、現在和今后是不會因為要變現而出手的。因此,這些精品既使有真實的數量存在著,但對于大眾化的紀念幣市場和整個社會而言,出現的概率幾乎是零。但是,并不是永遠都不會出現,也許會出現各種意外的情況,使精品進入錢幣市場。
針對上述已知數據,筆者總的看法是:流通紀念幣中的精制幣、精制樣幣、普通樣幣,與金銀幣同樣存在著鑄造量和發行量模糊不清的現象,特別是流通紀念幣中的禮品包裝類,只要央行不公布其準確的數量,與金銀幣一樣,任何個人、任何央行之外的單位都沒資格確定,他們是說不清的,即使說了,是缺少信服力的。另外,對于現在還未出現的精制幣或精制樣幣,絕對不能說央行未曾造過。央行未對此作過披露,因此,就不可有這樣的斷言。 談到數量及版別探究話題,我國最著名的流通紀念幣收藏家孫克勤先生堪稱這方面的楷模。在孫克勤編著的《中國普通紀念幣珍品圖錄》(北京出版社出版)書里,在對某款幣的數量及版本,以及出現于市場的描述中,多采用了親眼體會“發現”、“未發現”、“不多見”和“估算”等探索的口吻,十分謹慎和嚴謹。 孫先生在該書中多次提到,近年來仍有小批量紀念幣精品在持續不斷露面的現象,比如建國35年上海版精制幣(P.4頁),2007年4月“露面數十套”;建國40年精制幣(P.18頁),2007年市場出現;第11屆亞運會精制幣(P.19頁),2005年之后一次性冒出小批量的;植樹節精制幣(P.21頁),2006年突然出現“數十套”;希望工程精制幣(P.39頁),2008年在深圳突然出現“百枚”。可以看出建國35年幣是1984年發行,2007年出現,時隔竟然達23年;建國40年幣1989年發行,2007年出現,時隔18年;第11屆亞運會幣1990年發行,2005年出現,時隔15年;植樹節幣1991年發行,2006年出現,時隔15年;希望工程幣1994年發行,2008年出現,時隔14年。 精品“突然”出現在市場的原因,據分析應該是長期存壓品,或與銀行機構設置及掌管紀念幣的工作人員有一定關系。貨幣發行業務部門與錢幣學會通常合署辦公,有的學會管理著一定數量的紀念幣,或出自于銀行的行長辦、行政、接待、宣教、工會等部門,應排除錢幣市場幣商行為,試問有誰會捂著早年精制幣這么多年? 因精制幣不受任何規定的管制,預計隨著紀念幣市場趨熱,今后還會陸續出現。精品突然出現的現象,同樣適用解釋樣幣出現的路徑。 樣幣具有集藏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