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流通紀念幣樣幣(孫景龍) |
發布日期:09-12-04 08:27:0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孫景龍 |
,本應當進行必要監督和管理的,工作卻沒做到位。同樣,央行對省一級的商業銀行和地市一級的商業銀行掌管樣幣部門和責任人的日常管理工作不力。
從貨幣調撥指令看,造幣單位肯定是按央行指示嚴辦的,造幣廠在鑄造完成后統一解繳央行,再由央行分配到其各地分支機構,由分支機構配發到省一級的“工農中建”或地市一級的商業銀行。管理樣幣的工作人員一般不會將樣幣給予銀行其他部門人員,因為這會招惹麻煩,估計是從具體管理人手中直接流入民間和錢幣市場。其中:極少數樣幣可能由央行分支機構、省一級的“工農中建”、地市一級的商業銀行這3個渠道同時流入民間,而樣幣從造幣機構直接進入民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銀行什么部門、哪些人員容易得到樣幣?據了解,在銀行總部機關并非所有部門和人員輕而易舉得到樣幣,往往在老牌商業銀行的基層出納、貨幣發行口子卻容易得到樣幣。問題主要突出表現在基層單位,即樣幣的出口點,但上級負有監管不力的責任。各地央行分支機構貨幣發行處(科)具體負責樣幣的管理,可不要小看其中分管樣幣的人,就是行長想親眼目睹樣幣,還得靠下級提供。如果是一位糊涂領導,管理不嚴,那流失的就更嚴重了。 經觀察,在2000年5月條例施行前,央行對不斷流入社會和失散在民間的樣幣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和辦法予以遏制,社會上不斷有各種樣幣出現,到了2004年底2005年初甚至都不時有新版樣幣流出。 真正徹底扭轉樣幣管理混亂局面的是隨著2006年12月《人民幣樣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頒布和實行,社會上就看不到新版樣幣了。盡管目前錢幣市場上有高價收購的聲音卻無應音,因為現在的銀行工作人員遵紀守法意識明顯增強了,誰還會干這傻事? 迷霧重重的樣幣鑄造量 以目前非常有限的造幣企業相關資料計算,樣幣單枚(套)最大制造量是2萬,最小的是0.1萬,已知樣幣品種的數量基本上是在1.5萬-1.7萬之間。 對于造幣廠廠志等資料中提及的幾款數量為0.3萬的樣幣,筆者認為其準確性有待于進一步確定。因為作為派發到各基層貨幣發行管理業務部門的樣幣數量,0.3萬顯然是不夠數的,而作為高級禮品又顯得簡單了一些,量也多了。推測應是總數中的一部分數據。因為造幣廠全檔資料并未公開,而現在流入社會的一些廠志,也只是顯示造幣廠某一時段數據而已。 出于饋贈需要,造幣機構曾制作了數量極少的精制幣禮品,個別幣配了證書卻無編號。這個數量究竟是多少?央行包括造幣機構未曾披露過。像建黨、女足精制樣幣所饋贈的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