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連載:流通硬幣題材的選擇與幣面設計(下) |
發布日期:12-12-17 08:49:4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齊云蘭 |
(文接上期B5版) “莊重”表達了我國歷來對道德文化的傳承和塑造,我們的文化以莊重為美德,國為大家,一個國家的莊重形象能夠達到一種氣質上的震懾,使人由此產生敬重;“厚重”體現文化底蘊和內涵,我國五千年文化發展,對世界文明發展有著非常深厚的、積極的推動作用,具備了我們厚重的文化形象,表現在政治、科學、藝術等各個領域,從官方的到民間的,從沿海的到內陸的,隨著地域的寬廣和不同層次的文化創造而“厚”,隨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堆積而“重”;人民幣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代表民生,代表社會發展,因此,我們的流通硬幣的藝術取向應在這三個“重”字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 四、流通硬幣的藝術表現 在流通硬幣的表現形式上,幾個大洲的風格不一,主要歸于本土的風俗習慣、審美習慣以及各自的文化底蘊。形式的表現上歐洲更為現代一些,主要在歐元的表現上使用了線條的表達,但縱觀古今中外,硬幣的形狀以圓形為主流,個別異型也是基于圓形基礎,這一方面是出于生產包裝和攜帶方便,同時也是一種習慣性認識;硬幣圖案的刻畫還是以浮雕表現為主流,在社會調查中發現,這種表現方式是已經被普遍接受了的使用習慣和審美習慣。 ![]() 歐元流通硬幣的幣面表現更為現代,這是根據圖案本身流線設計有關,同時它代表了一個大的政治群體,對文化的表現不能以某個國家定論,因此,它的抽象表現形式更具備了其本身的政治需要。 ![]() 非洲、大洋洲等國家的幣面設計較為飽滿,非洲很多國家的幣面設計非常特色,圖案非常飽滿,這和小國家小用量小產量有關,大洋洲國家的幣面處理的非常“水潤”,如澳大利亞流通硬幣,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對刻畫對象的處理上更加注重其本身質感和藝術情感的表現,也就是處理的很“活”,有生命力。 ![]() 我們在藝術表現上應該盡量使幣面飽滿,一如我們飽滿的精神氣質,考慮工藝的同時可以適當促進工藝更新,不管以抽象的還是寫實的設計手法,從設計圖稿到浮雕創作到模具處理,都要必不可少地融入創作者的藝術情感而不是簡單的機器雕刻,任何一件作品,能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總 結 流通硬幣的選題比較難,因文化底蘊的深厚而不知道該從哪一層進行挖掘,因幅員遼闊而糾結從那一塊進行取材,因此,我們流通硬幣的取材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研究的課題;表現形式上應與時俱進,以現代手法設計來體現硬幣的時代感,以飽滿的藝術情感來表現藝術的高雅和硬幣的品質,遵循三個“重”字表現出我們國家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氣質。 參考文獻: [1] 張馥.世界百國流通硬幣圖錄[M].濟南:齊魯書社,200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錢幣協會.世界現行硬幣圖冊[M].北京:中華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