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紀念幣的發行鑄造和版別探討 |
發布日期:09-04-01 16:49:2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孫克勤 |
)也希望大家光臨,共同探討流通紀念幣的話題。淺談普通紀念幣的鑄造工藝 我國普通紀念幣從鑄造工藝上區分,有精制幣和普制幣兩類。精制幣和普制幣采用相同的原模,但工作模是不同的。 在2008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上,中國金幣總公司的展臺上展出了一枚奧運幣的原模和工作模。原模的材質是石膏,由雕刻師手工雕刻而成,直徑在 20公分左右。工作模依據原模由機器雕刻,圖案按比例縮小,大小和真幣相同。這是人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紀念幣的膜具,讓廣大收藏愛好者大開眼界,也為我們了解錢幣的鑄造工藝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識。 2004年12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如何區分普通紀念幣中的普制幣和精制幣》一文中,詳細說明了精制幣工作模和普制幣工作模的區別,普制幣工作模除了圖紋底面精磨以外,其他工藝和流通硬幣的工作模相同。而精制幣工作模圖紋地面拋光鍍硬鉻,浮雕面噴砂。也就是說,精制幣和普制幣采用不同的工作模生產。 精制幣胚餅采用逐枚手工拋光,產品壓印采用單枚多次壓印,成品表面質量和單枚質量進行逐枚檢查。筆者曾看過德國斯圖加特造幣廠鑄造精制幣的一些文字資料。精制幣壓印機的操作工均為女性,每人只操作一臺壓印機,既是操作員,又是質檢員。她們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產品質量負責,壓印次數為3-4次/枚,每壓印3-5枚產品后就用鹿皮將膜面擦拭一次,當壓印至100枚產品時,就拆卸工作膜進行拋光處理,以保證繼續壓印的產品的質量要合乎標準要求。 目前國際上認定精制幣的方法是采用粗糙度檢測儀,檢測錢幣鏡面的粗糙度,來評判是否為精制幣。其實筆者認為,評判精制幣的工藝光靠檢查鏡面是不夠的,因為精制幣還有一個標準,就是看浮雕噴砂效果是否精美,要把拋光和噴砂綜合考慮,正是這種強烈的明暗對比才產生精美的錢幣藝術效果。 錢幣的收藏價值由存世量、精美度、題材、材質等多方面決定。由于我國精制幣的精美度相差很大,收藏者對精美度十分關注,所以筆者試圖將精制幣按照精美度進行分級。在最新出版的《中國普通紀念幣珍品圖錄》中,筆者進行了大膽嘗試,按5級標準分級,對每一套精制普通紀念幣進行了評判和標注, 5級為精美度最優,以此類推,級別越低精美度越差。《中國普通紀念幣珍品圖錄》也開創了對精美度進行分級標注的先河。 從1984年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35周年紀念幣開始,我國就開始同時鑄造普制幣和精制幣兩類紀念幣。只是早期精制幣鑄造數量較少,并且主要作為國家和人民銀行的禮品用,所以沒能引起收藏者的重視。經過近幾年收藏者對普通紀念幣的版別研究,精制幣收藏逐步引起了收藏者的重視。 在收藏過程中,大家發現有些精制幣品種的精美度確實很高,和對應的普制幣視覺效果相差很大。下面簡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在《中國普通紀念幣珍品圖錄》中被評為5級的精制幣品種。早期精制普通紀念幣工藝最好的是“內蒙古”,“建國40周年”、“建行”、“抗戰”、“聯合國”、“世婦會”、“希望工程”、“世乒賽”、“金絲猴”等精制幣也很精美。后期精制幣工藝最美的是“敦煌”,“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精制幣制作精良,和普制幣的有天壤之別。 在實際收藏中,收藏者還會發現精制幣和普制幣有些品種的幣邊工藝不同。早期的前11套紀念幣普制為圓角邊,而精制幣為直角邊,沒有倒角;后期的“賀歲系列幣”、“鄧小平”、“陳云”和“人大”,普制幣幣邊滾字是“RMB”,而精制幣邊滾字則為“RMBJ”。 (本文章刊登在2009年1月9日的《中國集郵報》上。見報的前一天晚上,總編蔡旸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