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古錢幣收藏漸升溫 |
許多市民家里或許都能翻出些銹跡斑斑的銅錢來,別看它們“其貌不揚”,很多卻是穿越千年時空留存至今的,特別是最近這兩年,身價漲得挺快。 春節后,錢幣市場連續多日“艷陽高照”,人民幣、紀念幣升值潛力自是不容小覷,而歷史源遠流長、種類繁多的古錢幣更是一路穩扎穩打,價格呈穩步攀升趨勢。 常州收藏協會副秘書長張忠毅說,古幣收藏在我們常州人氣一直挺旺,最近甚至連許多30多歲的年輕人都加入這個行列,但想要在浩瀚如海的古幣世界里搞出點名堂,也并非易事。 年代久的不一定就是“值錢貨”,物以稀為貴才是硬道理 一些市民一直有這樣的誤解,認為年代越久的古幣就越值錢。實則不然,某些古幣雖然年代久遠,但由于其鑄量極大,出土數量多,故價格并不一定比后期錢幣價格高。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漢朝的“五銖”錢,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卻并不是珍寶,目前也就值一兩塊錢,且很難有上漲空間,要是不懂行的人可能就要栽跟頭。 在張忠毅看來,這古錢幣收藏也有條亙古不變的硬規則,那就是物以稀為貴。確定一枚古幣的收藏價值應主要從鑄造數量、存世量和技術工藝等方面來判斷。像戰國時的“三孔布幣”,售價高達6萬余元一枚,且有價無貨。西漢王莽政權年代很短,所鑄的“壯泉四十”,也不會低于2.5萬元一枚,即使100多年前問世的清代錢幣,不少品種也高達上萬元,如1861年鑄造的“祺祥重寶”、太平天國起義時所鑄“天國通寶”等,因此收藏珍稀品種肯定錯不了。 “錢生錢”不是天方夜譚,古幣升值相當穩健 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疑問,現在錢幣市場炒得這么火熱,這些古幣到底還有多大的升值空間呢? 為此,記者特地去文化宮春秋古玩市場做了一番調查。春秋古錢社的老板徐煥來告訴記者,這古幣收藏素來打的都是“穩健”的招牌,它不像其他收藏品那樣存在較大的市場炒作成分,這幾年價格攀升趨勢比較穩定,近十年來連一些普通品種的升值幅度都在十倍左右,那些珍稀品種就更難以估量了。 古幣存世幾千年,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數量只會越來越少,價格自然還得上升。 他特別提醒,由于古幣種類和數量繁多,剛入行的收藏者可別貪心想“一口吃一個胖子”,走先易后難的路才最保險。即先集常見的普品,再集稀有的精品;先集易成套的品種,再集其他品種。按時間或是年號來收集是最常見也是最簡單的入門方法。 古幣造假也瘋狂,練就雙慧眼才能識寶 雖說這古幣升值潛力大,可投資風險也不小,原因就在于現在造假太猖獗了,一不留神可能就被“忽悠”。 張忠毅說,“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現在的人什么假都敢造,像古錢幣制造工藝簡單,但市價高昂,因此早就被很多利益熏心的人給盯上了,現在儼然成了制假重災區。” 記者了解到,在常州收藏圈子里,由于經驗不足,很多人都付過高昂的“學費”,因此在收藏過程中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以前最常見的方法靠觀察銅銹顏色,看文字、聽聲音辨別,但現在制假技術也“與時俱進”,隨時都在改進,所以老行家建議初涉幣市的市民一定要多看、多比較、多讀專業書籍、多和其他藏家交流,可別“幣海翻船”,到最后血本無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