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價格上升暗示未來通脹預期 |
便原本如此,也會給人們留下詬病的理由,來批評政府。從經濟政策制定的角度,這不是一個理想的情況,但卻很實際。我想中國政府也是面臨同樣的選擇,即便有的東西過頭一點。說到底,還是整個經濟政策制定框架體系中存在的矛盾。
《21世紀》:有的學者認為美國需要5至7年才能恢復元氣,你覺得美國的調整過程還會經歷多久? 王江:有的預計比較短,如明年年初或年中。但要看拿什么作為指標,如今年年底,GDP可能實現正增長。但這是否真的說經濟恢復到風暴之前的水平,我覺得還有一個過程。5-7年似乎長了一些,但我估計,兩三年還是需要的。 《21世紀》:美國經濟復蘇緩慢,外需可能持續不振,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還是很大的。你對中國政府下一步刺激內需、改革經濟增長方式有何建議? 王江:這是在國內討論比較多的問題,整個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確實需要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有個長遠打算,也是比較難的事情,短期內會付出代價,但長期來看是必須的,怎樣在兩者之間達到一個平衡,確實很難。 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次危機實際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調整結構的契機,但最后還是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希望減緩危機對出口的沖擊。當然,從就業各方面來說,這樣做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從結構調整來看,并不一定是最優的做法,政策制定者必須考慮多方面因素。 (王江教授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瑞穗金融集團講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