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金歲月后 “大小黃魚”再入百姓家 |
解放前,按照上海人的習慣,每逢過年的時候,都要買“大黃魚”、“小黃魚”壓箱底。這既是家庭富裕的象征,也是祈求福氣的傳統。所謂的“大小黃魚”,不是烹飪的專用材料,也不是供人觀賞的動物,而是人們對金條的一種昵稱,重量為50克的金條被稱為“小黃魚”,重量為500克的金條稱被為“大黃魚”。 隨著時間的推移,購買“黃魚”逐漸成為了上海人家庭理財的一種重要形式。易儲藏、抗通脹、風險低,當人們發現了投資金條的種種好處后,購買熱情從未有過消退。 “貧金”歲月的記憶 今年72歲的席漢就是這樣一名普通的上海人。“記得我很的小時候,每次見到爺爺手中金光閃閃的小黃魚就會特別地來勁。”回憶起當年的場景,席漢至今還歷歷在目。“小孩子們是不允許碰家里的金條的。長期的戰爭歲月讓長輩們知道,黃金在關鍵時刻很可能會拯救一家人的性命。” 事實上,中國人發現和使用黃金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是,從五千年的歷史來看,中國卻是一個“貧金”的國家。因此,在中國古代和近代歷史上長期承擔主要貨幣職能的是另一種金屬——白銀。 令人難以預料的是,中國“貧金”的局面在解放后竟然達到了頂峰。1949年,國民黨政府將歷年積累的黃金和白銀儲備用軍艦押送至臺灣。在當時,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巨額財富,此舉直接導致了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極其薄弱。 為穩定國內金融大局,新中國成立之后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國內黃金市場是被“冰封”的。195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宣布凍結民間金銀買賣,明確規定國內的金銀買賣統一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黃金開采企業必須將所生產出來的黃金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后由中國人民銀行將黃金配售給用金單位,新生產出來的黃金主要用于緊急國際支付和國家儲備。 此后幾十年,整個中國社會出現了一個黃金的“投資斷層”,這個斷層整整影響了兩代人。普通老百姓幾乎與黃金絕緣,只是很樸素的知道黃金很值錢,黃金很貴重,但無法真正接觸到黃金,更談不上直接投資黃金了。 “實際上,不少年紀大的人還是偷偷地藏了幾根金條以求防身。”席漢告訴記者,自己也“私藏”了一根,放在連老婆都沒有告訴的地方。 大小黃魚重入百姓家 然而,老百姓心中對黃金的熱情沒有因為長時間的難以觸及而消散,這種距離感的存在反而更令人心生向往。 1999年12月10日,新中國政府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售1.5噸“千禧金條”。這被視作是一個重大的信號,斷檔數十年之久的大小“黃魚”們,又將“游入”入尋常百姓家。 2000年8月,上海老鳳祥型材禮品公司獲得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批準,開始經營舊金飾品收兌業務,成為國內首家試點黃金自由兌換業務的商業企業;2001年1月,上海公開發行“新世紀平安吉祥金牌”,中國金幣總公司作出承諾,在政策許可的條件下,適當時候予以回購,購買者可在指定的商家或商業銀行網點自主買賣或選擇變現。 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并將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開業;2003年4月,人民銀行取消了黃金生產、加工、流通審批制,改為工商注冊登記制,標志著黃金商品市場的全面開放。至此,中國黃金市場走向全面開放。 事實上,建國六十周年以來,中國的黃金儲備數量今非昔比。2009年4月份,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胡曉煉表示,從2003年到2009年,中國大幅增持黃金,持有量從600噸增至1054噸,增幅達75%。公開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以282噸的黃金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以396噸的需求量,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在全球黃金市場體系中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央行自有黃金儲備不足,不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