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60年:從“國儲”走向“民藏” |
發布日期:09-09-23 08:27:0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作者: |
60年來黃金作為財富象征,經歷了從新中國成立前巨富大亨專享,成立初期國家戰略儲備,到如今藏金于民、藏金于市的巨大變化,顯示了中國正在迅速走向富裕富強 對于中國的黃金工業和黃金市場來說,今天已經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黃金時代” 作為財富象征,60年來黃金在新中國經歷了從國家“嚴格管控、統收統配”到如今市場自由開放、百姓藏金、用金的巨變。 黃金市場放開,啟動了中國的“黃金時代”。中國不僅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第二大黃金消費國,而且上海黃金交易所已悄然躍升為全球黃金現貨交易量最大的場內市場。 早期賣金要帶戶口本 今年5月,上海股民張先生拋掉了手上攥了一年多的幾只股票,獲利了結,然后去中國黃金的柜臺上買進了4根50克重量的金條。 “60年前,誰家里有幾根金條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啊,現在是家家戶戶都有幾樣金首飾,也把黃金看得稀松平常了。”張先生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一直對黃金實行嚴格的管制,黃金開采企業必須將所生產出來的黃金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后由中國人民銀行將黃金配售給用金單位。那時新生產出來的黃金主要用于我國緊急國際支付和國家儲備。曾有人戲稱,從1949年到1982年我國整個社會存在一個“黃金斷層”。 中國黃金投資分析師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周洪濤說:“那時人們到銀行賣黃金要帶上戶口本,否則是不收的。一般都是戒指、耳環,一克賣價3元零4分。”周洪濤回憶說,國家動員老百姓將黃金主動售給銀行,每市兩(31.25克)兌價人民幣95元。盡管國家制定了嚴格管控的政策,老百姓交易黃金的需求依然存在,上海從新中國成立前就是全國黃金中心,老百姓藏金“壓箱底”的風俗很盛。 數據顯示,1969年到1978年十年間,我國黃金儲備是外匯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構成達到61%,成為中國應對主要突發事件的“硬儲備”。 全球現貨交易量最大 1982年9月,我國在國內恢復出售黃金飾品,邁出中國開放金銀市場的第一步。1982年,經過國家批準,上海在城隍廟首次擺出了兩小節銷售黃金飾品的柜臺。 周洪濤回憶說:“當時黃金首飾重新上市是爆炸性新聞。消息不脛而走,這個城隍廟頓時成了吸引成千上萬民眾的眼球的地方。不大的店鋪天天人頭攢動。” 1993年,國家將執行多年的黃金價格的固定定價方式改為浮動定價方式。1999年底,中國開放了白銀市場,中國內地惟一的白銀現貨交易所上海華通有色金屬現貨中心批發市場的白銀交易價格成為國內白銀市場的參考價格。白銀市場的開放被業界視為黃金市場開放的“預演”。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隨后在上海開始組建黃金交易所。作為中國黃金市場正式開放的標志,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鳴鑼運行。來自上海老鳳祥首飾研究所的交易員陸小茵以每克83.68元的單價購買到了99.95黃金1000克,掘到了“第一桶金”。 而今,上海黃金交易所已成為全球黃金現貨交易量最大的場內市場。從交易規模上看,黃金產品的年交易量增長率均超過了40%,2008年累計成交黃金4463.77噸。而目前黃金交易所個人投資客戶量已突破40萬戶。2008年1月9日,首個黃金期貨合約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進一步完善了我國黃金市場的建設,黃金金融屬性得到進一步發揮。 “最牛金民”不斷涌現 “真正的變化發生在2002年,上海黃金交易所成立,標志著黃金在我國轉向自由交易,中國黃金從‘國儲’轉向‘民藏’的步伐加快,意義難以估量。”黃金業內專家劉山恩指出,60年來黃金作為財富象征,也經歷了從新中國成立前巨富大亨專享,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戰略儲備,到如今藏金于民、藏金于市的巨大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