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 倒逼歐元區制度變革 |
伴隨著歐洲央行無限制沖銷計劃(OMT)的出臺以及永久性救助基金——歐洲穩定機制(ESM)的正式啟動,歐債危機似乎暫時企穩。回顧兩年多歐元區發生的變化,制度的變革和修補似乎格外令人矚目。 “盡管歐元區為歐債危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但客觀上,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元區先后簽署了財政聯盟協議和歐洲銀行業聯盟協議,搭建起建立最優貨幣區的框架,是歐元區國家向歐洲合眾國的目標邁出一大步。”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肖立晟如此概括歐債危機給歐元區帶來的制度變革。 財政聯盟協議: 向歐洲合眾國邁進 “歐元區各國獨立的財政政策和單一的貨幣政策之間的矛盾是導致此次歐元區債務危機的根源。”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楊長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強調。 但財政獨立事關國家主權,政治上的博弈多過經濟上的考量。“財政聯盟肯定是最終的走向,但現階段仍然需要看政客的博弈結果。”楊長江開頭便拒絕在這個問題上做過多的預測。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財政聯盟話題非常敏感,政治風險也相當高,在歐債危機的倒逼下,2011年12月,歐元區17個成員國在這個問題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簽署財政聯盟協議。 該協議對成員國的赤字規模和公共債務等關鍵的財政指標做了嚴格規定:第一,成員國每年的結構赤字不超過GDP的0.5%,該規定寫入憲法;第二,對違規成員國進行“自動懲罰”。即,如果財政赤字超過歐盟規定的3%,公共債務超過GDP的60%,可直接對違規成員國采取懲罰措施,除非有有效多數的成員國提出反對;三、由歐盟委員會以及歐洲法院對各國進行監管。 協議的簽署標志著各國初步同意將事關一國主權的財政權上交到歐盟(歐元區)層面。 不過目前來看,該協議仍然處在一紙空文的狀態,唯一的進步是歐盟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在9月份提出單一預算計劃,據報道,該計劃也將在歐元集團會議上進行討論,并最終在本月18~19日舉行的歐盟峰會上做出裁決。 目前,本報記者掌握的消息是,該方案已經獲得了包括德國、法國、英國、丹麥、荷蘭與芬蘭等多個國家的支持。其中有九個歐元區國家已經就單一預算資金來源問題達成一致。 歐洲銀行業聯盟: 歐洲金融系統穩定的關鍵 長期跟蹤歐債危機的肖立晟向本報記者表示:“與尚未有實質進展的財政聯盟相比,歐洲銀行業聯盟實施難度最小、推進最快。” 的確,從5月底的歐盟峰會上法、意兩國提出建立歐洲銀行業聯盟到9月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