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投資市場為何完敗 |
2013年是值得深刻記憶的一年,回顧這一樣,我突然間不敢評述。 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投資者和消費者,2014年只有一個期許,不要讓2013重演。 2013年到底發生了什么? 首先,美聯儲用長達一年的時間釋放退出QE的消息,成功抑制了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控制住了通脹預期,維持了超低利率,也適當的抑制了債券市場的旺盛需求,使其更多的資金進入到了實體經濟和股票市場,標普主要公司的平均利潤增長超過7%,美股的回報率接近30%。 其次,曾危如累卵的歐洲債務危機慢慢被市場淡忘,歐元并未出現進一步的崩盤走勢。盡管歐元區2013年的GDP增長可能只有0.1%,但在歐洲央行堅決維持超低利率并采取了意外降息之后,歐洲整個投資者信心得到了提振。衡量歐洲股市整體表現的斯托克斯歐洲600指數2013年累計漲幅達17%,創自2009年以來最佳年度表現。歐豬五國的股市表現依然好于中國這樣GDP依然高速增長的市場。 第三,日本安倍政府用近乎歇斯底里的政策震驚了世界 日元兌美元全年貶值20%,在全球金價暴跌28%的2013年,以日元計價的黃金只跌了13%。日經平均指數全年上漲約57%,創出41年來的最大漲幅。流入日本股市的外國資金達到15萬億日元(接近1500億美元),而在2012年同期是凈流出8300億日元。也就是說2013年投資日本的回報率最高。 第四,金磚四國等經濟體啞火 巴西股市以15.74%的跌幅熊冠全球,中國A股則以滬深指數平均跌11%排名第二。東南亞更是經歷了貨幣貶值危機,致國內股市等動蕩甚至曾面臨崩盤風險。 印度盧比兌美元的跌幅一度接近20%,其國內經常賬戶赤字加劇,一度將黃金的進口關稅從4%提升到了15%,以抑制外匯儲備流失。 東南亞等市場的貨幣的貶值并沒有給其股市帶來任何利好,反而加深了國內市場的動蕩和信心潰散。導致印度等國對黃金的需求加劇,印度國內黃金的溢價一度達到150美元每盎司。 第五,人民幣兌美元全年升值3%,41次創新高 由于匯率、資本等方面的限制,以及中國資本市場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人民幣匯率的強勁似乎并沒有明顯的導致某個市場出現利好,工業原材料進口反而大降。股市、債市、房地產、制造業等市場的變化更多的受其拖累,這導致中國的匯率和相關政策無法調控國際資金,甚至無法調動國內流動性;錢荒不斷、股市熊居全球第二、債市利率高企等都與此有關。不僅推升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成本,而且抑制了中國整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第六,黃金市場的火爆正在給警示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