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故事”演繹完美風暴。11月10日,中國央行宣布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11月11日,中國10月宏觀數據出爐,CPI同比上漲4.4%超乎預期;11月12日,中國股市和商品市場遭遇“黑色星期五”突襲。那么,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市場的風云突變,究竟是牛市途中的超級修正,還是就此轉勢成空?
筆者認為,任何事物的演化背后都存在著相應的邏輯和條理,若能從紛繁蕪雜中找出一條清晰的主線,那么其隱藏的路徑將不言自明,答案在于兩個字:美元。誠然,美元承載商品運行主脈的觀點并非新意,但筆者想要表述的是,近期美元的波動已遠非所謂技術性背離,而是極有可能在孕育一輪幾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歷史性轉折”。
首先,筆者將全球宏觀分析體系劃分為四類,即政治體系、貨幣體系、經濟體系和資產定價體系。傳統上,由于政治體系和貨幣體系相對穩定,因此宏觀研究主要著力于經濟體系的維度上,如經濟基本面、宏觀政策等指標;但隨著美元問題、人民幣問題的擴散升級,貨幣體系和政治體系開始出現了紊亂,因此對資產定價的評估也需隨即進行系統性的調整。
其次,貨幣體系考量。日前美聯儲公布6000億美元的“二次量化寬松”政策,激起各國政府口誅筆伐,世界銀行行長甚至撰文公開呼吁重回金本位制度。應該說,美元本位的信用危機升級是有目共睹,而全球對美元的不信任是否會引發美元進一步的貶值呢?按照一般性邏輯(流動性偏好理論),美元不受信任勢必會導致其價值的下跌,這也是當前耳熟能詳的觀點。但遺憾的是,美元與歐元、日元、英鎊等其他主要貨幣最大的區別在于,美元是當前全球唯一的最穩定、流動性最好的世界貨幣。換言之,如果全球都不相信美元了,試問還有哪一種貨幣值得信任呢?或許有人會說是黃金,但事實是,全球黃金儲量不到17萬噸,全球經濟增長和信用擴張的速度與黃金的綁定關系早在幾十年前就出現了天然性斷裂,金本位的沒落根源于此,這也是一個時代的徹底終結。因此,答案不言而喻。
歷史總有相似之處,回顧上世紀70年代的大滯脹,就在全球準備拋棄美元本位之際,美元指數步入超級牛市,從90點直接上漲到150點,與之對應的黃金從850美元/盎司暴跌至300美元/盎司下方,原油從30美元/桶高位直線跌至5美元/桶。
再者,經濟體系考量。從美國GDP、房地產市場和就業三大線索來看,美國私人消費支出的加速啟動,政府和民間結構性失業的差異在10月得以平衡,以及房地產市場自生性企穩的跡象顯現,共同奠定了美國經濟常態化修復的主格調。歐洲經濟內部分化加劇,歐洲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