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賠我賺,你輸我贏,你贏我跑”,這就是市場流傳的貴金屬交易特別是白銀投資的游戲規則。貴金屬市場華麗外表的背后,其實暗藏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風險。但是不少投資者卻被蒙在鼓里,在一輪輪的電話推銷和精心設計包裝成高收益“理財產品”的強轟下,一些投資者就勢掉進違規白銀投資的陷阱難以自拔,徹底“淪陷”,最后血本無歸。白銀投資騙局多年前就有媒體進行過曝光,但時至今日,這一騙局仍舊屢禁不止。消費者究竟為何頻頻陷入白銀投資陷阱?
現狀 投資者頻頻落入白銀投資陷阱
日前,北京商報記者報道了一位銀行客戶張呈(化名)用360萬元資金購買了一款“理財產品”,期限為12個月,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21%,結果在一年的時間內,360萬元虧得血本無歸。而更讓張呈氣憤的是,自己并不是接到了任何推銷電話才“上了當”,而是在銀行理財經理和駐點的券商工作人員忽悠下,稀里糊涂授權給他人開了貴金屬賬戶,由他人幫忙操作自己的貴金屬賬戶進行白銀投資。
經過深入的調查以后,北京商報記者發現,這其實是一環套一環精心設計的陷阱,除去銀行理財經理和銀行駐點的券商人員外,其中的居間商為北京吉鴻通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鴻通達”),而開通的貴金屬賬戶為天津金頂盛世貴金屬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金頂”)。北京商報記者拿到的一份“投資協議”顯示,客戶直接將賬戶的交易賬號、密碼告知吉鴻通達,由其代為操作,有意思的是,吉鴻通達表示在其操作期間,客戶不可以再操作自己的賬戶,而且也不能干擾其任何操作。
更為有意思的是,吉鴻通達表示,如果客戶的賬戶資金小于投資本金,差額部分由吉鴻通達補足。
隨后,一系列操作仿佛“順其自然”,吉鴻通達代替客戶在天津金頂開設了貴金屬賬戶,而客戶協議書全部是客戶本人簽名。在厚達幾十頁的操作清單中,北京商報記者發現操作方的名稱為吉鴻通達,而在這一年的時間里,每天的交易都極其頻繁,其主要目的就是刷取客戶高昂的手續費用。粗略統計發現,有時候一天的下單、平倉次數能達四五次,而且盈利并不是其主要目的,交易清單一串串手續費數字的不斷上漲也讓希望盈利的投資者深陷其中。
其實白銀投資騙局多次遭遇曝光卻屢禁不止。如央視“3·15”曝光白銀投資騙局后,各種白銀現貨投資公司的推銷電話依然源源不斷。北京商報記者本身每天就會接到多個白銀理財的推銷電話,“您好,有興趣做白銀投資嗎?”有投資者總結,各類貴金屬現貨交易成了吞噬投資者財富的“灰色鏈條”。
“收益高達20%”、“幾天凈賺××萬”,電話推銷、傳單攻勢、廣播傳送,多種傳播渠道兼具有誘惑力的字眼,讓投資者不斷地上了白銀投資的當。此前,一位王姓投資者還向北京商報記者講述了他七天虧損15萬元的經歷。王先生在受到某現貨白銀公司營銷人員多次電話蠱惑后,投入30萬元加入了該公司的VIP專屬活動,同時有所謂的“指導人員”稱大行情要來,并“指導”王先生下單20手,短短一個星期,在該公司人員的“指導”、并口頭保證不虧的情況下,最終虧損15萬元。
其實,近年來因為白銀投資受傷害的投資者遠遠大于報道里提到的兩位,與前述銀行客戶有相同經歷的投資者就有20多位,而且資金多在50萬-100萬元左右。看起來貴金屬市場金山銀山,而其華麗外表的背后,卻暗藏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風險。
揭秘 黑心公司層層設局坑害投資者
近年來,白銀投資美夢慘變噩夢的事件屢屢見諸報端,早在2013年1月,北京商報記者就曾報道過《號稱年化收益至少12% 代客理財詐騙年初死灰復燃》這一利用白銀套利為幌子的理財騙局,今年央視“3·15”也曝光了白銀投資騙局,然而,仍有不少客戶深陷泥潭難以自拔。
目前,白銀投資公司分為三類:一種是渠道商,為投資者買賣境內外白銀期貨、現貨提供合法的交易平臺,主要靠收取手續費牟利;二是兼具渠道商與做市商兩重身份的地下炒白銀公司,一方面自己做交易平臺,將大多數客戶下單頭寸在這個交易平臺做對沖結算,剩余的多空凈頭寸則再交給境外交易平臺去撮合交易,或干脆自己出錢下單與投資客做對手盤對賭;三是對賭模式,公司自己坐莊,成為投資者的交易對手,客戶的虧損就是他們的盈利。
不過,如果是遇上渠道商,也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投資者巨虧,事實上,很多被騙的客戶都是陷入了后兩類白銀投資公司的騙局。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黑平臺會有多種招數坑騙投資者錢財。首先就是后臺操縱軟件,通過滑點(建倉和平倉時點擊的價格與實際成交價不一樣),暗中影響交易者的進出場價格,減少投資者的利潤,增加投資者的風險。其次是限制交易,如美國非農數據公布等大的行情來臨時,阻礙投資者交易,甚至是直接關閉服務器造成客戶端掉線。另外,客戶的資金需要打入投資公司在銀行的托管賬戶,更有甚者直接打入了個人賬戶,當投資者心生警覺想抽身而退時,卻發現本金無法退還。
另外,還有一些平臺會誤導客戶交易方向,趁機吃掉客戶頭寸。正規的交易平臺執行的是做市商交易制度,原則上會員單位需要將客戶交易的累積凈頭寸拿到正規市場上對沖以控制自身風險,但現狀是黑心投資平臺不進行對沖,而是與客戶對賭。這些投資平臺會推出所謂的金牌分析師帶領客戶操作,每天發布行情預測,在初期,這些所謂的分析師會讓投資者盈利2-3單嘗到甜頭,緊接著就讓投資者追加本金,當投資者追加投入后,他們再故意發布錯誤的行情預測,讓投資者白白把錢輸給了深信不疑的“老師們”。
而張呈遭遇的情況則更加可怕,她是卷入了白銀代客投資陷阱中,不僅把握不了投資平臺的合規性,其賬戶交易也完全在其控制之外。
在正規白銀投資中,不應出現員工越俎代庖的現象。正規的交易所和經紀公司會嚴禁為客戶進行交易方面的操作,保持客戶的獨立自主性。而張呈和其余的20余名客戶,均是由吉鴻通達代為操作白銀投資賬戶,且張呈等投資者不能參與及干擾吉鴻通達的運作。
代客理財的投資公司往往通過“刷單”賺取手續費。一位曾在貴金屬投資公司工作過的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該公司業務員曾經幫一位客戶代為操作20萬元資金的賬戶,在三個月里,共操作了700多筆交易,產生了近15萬元的手續費。三個月之后,客戶的20萬元只剩6000多元了。該人士稱,操盤手每個交易日能操作5筆已經是相當厲害了,一天操作10筆,這只能說明這個業務員不管賬戶盈虧,在惡炒手續費。
思考 白銀投資騙局屢禁不止為哪般
白銀投資騙局多年前就有媒體進行過曝光,但時至今日,眾多黑平臺、山寨投資公司仍然遍地開花,肆無忌憚地騙取客戶錢財。對此,有知情人士表示,天交所的交易模式就導致了會員單位和代理商的經營混亂。
據了解,天交所的天通銀為做市商交易模式,這與上海期貨交易所的撮合交易不同。在撮合制度下,價格由市場買賣雙方報價撮合成交產生,交易所及下屬會員單位不參與交易,價格具有真實性,同時資金由第三方銀行進行托管,從交易模式上即避免了操縱價格的風險。
而做市商制度客戶的對手盤是天交所的會員單位,投資者相當于和天交所的會員單位進行對賭游戲,如果客戶賺錢,會員單位就賠了。天交所通過出售會員牌照和交易手續費盈利,其會員單位為了獲得更多客戶,可以自由發展代理商。天交所部分的會員單位和下級代理商的注冊資金只有幾十萬元,即使投資者起訴使其破產清算,依然無法彌補投資者的損失。
這樣的交易和盈利模式,事實上已經注定了會員單位、代理商在開展經紀業務和實際交易的過程中,容易滋生違規甚至違法的行為。而另一方面,對于會員單位與代理商之間的貓膩,交易所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張呈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出事后,他們曾經多次赴天津向天交所反映,天交所有關人士也表示要推進此事的解決,但天津金頂方面卻一直拖延,沒有明確的回復。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天津金頂在天交所會員單位中排名靠前,或許是這一原因導致天交所難以對其進行嚴厲處罰。
北京金融證券律師王德怡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做市商制度的顯著特征之一,便是做市商報價后,在該時點無條件接受客戶買單和賣單,價格由其單方面報出,其間沒有競價環節,沒有撮合環節,貴金屬電子盤交易中,客戶訂單均由買入和賣出兩個相反的動作構成,客戶在進行反向操作時,價格已發生變化。問題的核心是,“貴金屬電子盤中的報價屬于自主報價,是貴金屬平臺人為操控的,交易軟件無第三方監管。因此,貴金屬平臺可利用交易軟件服務器端,通過計算機技術任意調整價格,操控行情,限制客戶盈利”。
在他看來,中國的證券市場發展程度不高、可供普通人投資的渠道太少,而貴金屬電子盤交易的出現,填補了市場空白,迎合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投資需求,因此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政府監管漏洞,精心設置投資騙局,坑客戶保證金。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閆瑾/文 CFP/圖
記者觀察
為何投資者頻頻誤入白銀投資陷阱
熟人“作案”
古語云“人不信人,枉為人”,更何況是熟人。但可能是對熟人的過于相信,導致誤入投資陷阱。比如文章中提到的銀行客戶,其實就是相信了熟識的理財經理的介紹才“安心”投資了貴金屬產品。同時,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一些不正規的居間商也會動員其客戶拉攏更多的投資者并給予一定額度的返傭。
高收益誘惑
“高收益,高風險”,屢說不止,投資者卻并未在意,還是義無反顧地奔著高收益撞得“頭破血流”。貴金屬投資習慣于進行一系列虛假宣傳,夸大投資收益率,誘導投資者進行投資,而投資人輕信了他們的承諾,在沒有足夠專業人士幫助或者指導的情況下虧掉了本金。特別是動輒20%及以上的收益,很多高收益的投資產品都很難達到,而白銀投資這類對賭式交易,更讓高收益只是一種可能性。
不具備專業知識
其實,白銀投資交易操作相對復雜,非專業的投資者難以很好地把握,需要從數據源、匯率情況以及影響價格波動的國際市場狀況去綜合判斷貴金屬的報價。但是有一些貴金屬交易黑平臺,是某些個人或者公司私設的虛擬交易平臺,其價格不與國際行業市場接軌,而是私自設立報價規則,如按國際即時金銀價、匯率的浮動報價,投資者進行交易,資金不進入銀行三方存管賬戶,而是進入私人賬戶,整個交易后臺有專人幕后操作,最終客戶的交易只是一個數字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