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黃金儲備應變“死資源”為“活資源” |
。2002年,中國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把低品位、難選冶金礦的開采、選礦、冶煉列為鼓勵外商合資、合作類,其中黃金礦業開發作為允許類,吸引許多海外風險勘探公司進入中國。譚雅玲認為,有效的黃金勘探開發體制,應當包括市場的適度開放。當然,國家整體黃金資源儲量及開發策略,仍將作為事關國家金融及產業政策的一部分而須統一歸口管理。
同時應以生態、環境、安全等和諧發展為標準,以技術優勢占據資源儲備主動權。2007年重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貴金屬勘查、開采列入了限制外商投資類。但這種限制完全可以通過提高行業準入門檻來解決。 另外,譚雅玲提出,創新礦業體制機制向產業資本化進軍,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突破,強化產業金融構架形成的高效機制也很關鍵。 目前上海、深圳兩地股市也形成了擁有40多家上市公司的有色金屬板塊。因此,引入行業競爭機制,提高行業集中度,引入私募基金、產業基金,建立礦業資本市場,以及上市公眾公司的行業規范和透明交易,可望給我國黃金業帶來變革。 譚雅玲強調,目前以虛擬黃金儲備增強儲備資產調節靈活性,強化儲備結構多元化,適時和適量調整我國儲備觀念和規模已經迫在眉睫。 我國新增黃金地質資源的開發速度和力度,仍將受到國家產業發展政策、黃金金融屬性變化及產品價格波動等的影響,在這些因素之外,政府可以實行更具前瞻性的產業發展策略:優先開發國外礦產資源,鼓勵企業優先開發國內低品位金礦,甚至探而不采,將探明的黃金資源量作為實物儲備的補充。這樣,變地下死資源為活資源,相當于在一定價位上建立了外匯儲備的“黃金買入期權”。 記者采訪的一些礦業人士也認為,如果在未來20年,我國再增加10000噸黃金地質儲量,建成50個大型黃金礦山,新增黃金產量500噸/年,則中國在應對未來的國際金融風暴中就占有了戰略防御的制高點。 “走出去”與“引進來”戰略并舉,尋求金融安全國際化和市場化的平臺 通過礦業風險勘探機制吸引國內外資金,擴大我國礦業企業資本化,允許境外礦業公司在中國內地股市融資、上市,形成更具規模的礦業板塊,這將會推動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強化人民幣的投資功能。 譚雅玲提出,我國礦產資源的保護性開采應著眼于全局利益、國家利益,以生態友好、環境保護的態度,實現資源充分利用,實現礦產勘探開發與經濟發展協調并舉。優先開發國際資源、優先開放開采低品位礦產,增持虛擬黃金儲備,這樣的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