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黃金儲備應變“死資源”為“活資源” |
現金變資源,外匯變礦產、能源和股權,這是我國外匯儲備多元化投資策略的重大戰略布局。專家認為——我國黃金儲備應變“死資源”為“活資源”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近日表示,將中國外匯儲備多元化是一項長期政策。央行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外儲余額已達22726億美元,從2008年9月以來美國最大債主地位沒有動搖。而同期國際金價歷史上第三次突破1000美元/盎司大關。有人預期2006年預測的3500美元/盎司黃金“天價”可能成為現實。在目前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由于外儲安全引發的金融安全及外儲多元化呼聲愈發強烈。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就強調:國際金價高漲應引發對我國儲備資產的深度思考。其中黃金礦業資本化與我國黃金儲備的對策研究亟待加強,增持虛擬黃金儲備是現實選擇。事實上,構建多元化儲備資產結構、謀求外儲安全與收益的討論近來一直就沒有停止過。 增加虛擬黃金儲備,夯實人民幣自由兌換和國際化道路的基礎 發端于美國的金融風暴,充分暴露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改革已成為必然。綜合看,目前對于貨幣體系變革方向的論述歸結為三種選擇:第一,重建一種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第二,幾種貨幣成為主導性儲備貨幣,相互制衡;第三,美元自我革新等。但任何一種方向都只能是一個漸變過程。 目前我國無論是擁有的外匯儲備還是持有的美國國債都居各國之首。相關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改變投資組合結構是現實的出路。增持原油、礦產等戰略性資源,增持歐元區資產、部分優質企業債券、股權等都是可行的選擇。 截至2009年9月,各國官方黃金儲備:美國8133.5噸,占整體儲備比例77.4%;德國3408.3噸,占整體儲備比例69.2%;而中國只有1054.0噸,占整體儲備比例1.9%。因此,譚雅玲認為,增加一定數量黃金儲備應是外匯資金多元化投資策略的一部分。其意義在于它將對今后人民幣資本項下自由兌換和走向國際化提供一種隱性兌換擔保,賦予外匯儲備結構適度的合理化調整和價值保護,分散國家金融資產風險。 在重要資源保護性開采前提下,利用各方資金和技術發展黃金礦業是國家利益和戰略需要 現在,增強我國黃金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正面臨國際金價高企、社會資金投資意愿強烈、體制機制期待創新突破的有利時機。譚雅玲提出,我們有條件在對重要資源保護性開采的前提下,利用國內外資金提升黃金礦產勘探、開采、冶煉的整體水平和效益。 可以實行更加有效的開發機制,適度開放黃金勘探開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