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儲備好似“飛刀” |
3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難得地談到了黃金——考慮到去年11月印度購買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售的200噸黃金后,許多投資者一直預期中國將購買剩下的191.3噸黃金,易綱的這番話似乎有點像是對于這種預期的回應。 易綱說,黃金是一個不錯的資產,但從國家層面及外匯儲備的層面來看,增持黃金存在一定限制,黃金不可能成為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的主要渠道。 他的理由有兩條,“第一,黃金儲備實際上不可能成為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的主要渠道,中國現在1000多噸的黃金儲備市值是300多億美元,即便是將儲備加倍,黃金占中國儲備資產的比例也不過是從百分之一點幾提高到了百分之二點幾。第二,全球黃金市場容量很有限。如果中國大規模購金的話,肯定會推高全球金價,而中國的金價是和世界接軌的,金價上漲對中國百姓的影響也應該有所考慮。” 其實這兩條很容易想到,但易綱的話說了沒多久,倫敦現貨金價應聲下跌3美元,從每盎司1123美元下探至1119.5美元,而紐約黃金期貨4月合約也下跌了好幾美元。 不是因為易綱有多牛,而是外界對中國的期望太高。 中國公布的黃金儲備為1054噸,在世界上排名第五。以人口基數或是外匯總額來看,這個排名不算靠前,這也是為什么許多投資者希望金價有支撐的時候,總是望著中國的。 望著中國的許多道目光里,可能有兩道來自Marcus Grubb——因為其魁梧的體格,我暗暗地稱之為“大馬哥”。和擅長打斗的小馬哥不同,身為世界黃金協會投資部董事總經理的大馬哥,每天潛心研究的自然不是殺人,而只能是黃金。 “最近幾年的黃金價格漲得很快,可是如果參照過去30年價格,實際是大起大落。作為投資,它的收益并不是很好。”易綱并不覺得黃金是一項多好的投資,而大馬哥的判斷截然相反,“黃金作為一項資產,10年里總收益率280%,年收益率14%,一枝獨秀。” “讓數字說話”聽起來很硬朗,一到現實中就露餡了。多年數字描繪出的同一條曲線,掐出一段顯示為“豎子不足與謀”,掐出另一段就顯示為“誰與爭鋒”,甚至易綱掐出的30年很有可能就覆蓋了大馬哥的10年,就顯得更加詭異了。這就像同一個人去醫院檢查身體,兩臺一摸一樣的儀器結果卻迥異。這樣的檢查有逗樂效果,但讓人著實沒法對這儀器再有信心。 不過,說起對立的觀點,歷來就有一波投資者是把黃金放在央行對立面的,考慮到上述兩個人身份的不同,就能覺察出“屁股決定腦袋”的正確性。 大馬哥在研究之余,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