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噴嚏,全世界患上了感冒。”這是過去3周里全球資本市場遇到情況。這使得中國以頗為黑色的方式展示了一番自己在全球經濟和金融領域的“硬實力”。這種經濟“硬實力”并不比在天安門廣場上展示先進武器的影響小多少。
在這種經濟上“硬實力”的背后,隱藏著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的變化。這種變化來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所有人都有措手不及的感覺。因為中國“世界工廠”的“帽子”看上去還蠻新的,而現在又已坐實“全球市場”的名頭。
以往“全球市場”一直是由美國來扮演的,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無產階級們”苦哈哈地工作,用其產品或者原材料換取美聯儲印鈔機里落下的綠色紙幣。
在2008年全球性通縮后,中國一度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在出口減速的情況下,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和內需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中國的需求并不只是吸納國內過剩的產能,而且也拉動了其他國家的產出。
于是中國很快即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消費國、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最大的基本金屬和原油進口國……可正當市場已經慢慢習慣了中國能源源不斷吞進來自世界各地的產出、并在充分享受由此帶來的繁榮時,其實中國本身已漸不堪重負。畢竟雖然人民幣還在國際化的路上,中國在進口產品時花的還是真金白銀的外匯儲備。
8月中旬人民幣忽然貶值讓投資者們意識到中國經濟似乎真的有些虛弱——在此前30多年里,政府有效管理下的中國經濟一直給人的印象是擁有水火不侵、金剛不壞的體魄。當這次中國經濟打破刻板印象,一時不適應的投資者率先開始恐慌,于是市場上出現了拋售的“羊群效應”。
中國以讓市場恐慌的方式展示了自身的硬實力,甚至旨在競爭美國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的房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都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發貼稱:“市場正在崩盤——這全都是因糟糕的規劃和允許中國和亞洲支配議程所致。”
這種充滿羨慕嫉妒恨意味的嘩眾取寵,從另一角度講也是對中國展示出實力的肯定。當然,黃金投資者遠沒有政客那么刻薄,他們對于中國市場地位的變臉相對適應一些。畢竟在避險的需求下,上半年中國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消費國,在個人投資層面,當對經濟周期感到信心不足時,在實物黃金方面建立倉位同樣也是硬實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