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什么投資理念像金磚四國(BRICS)這樣,一度快速風靡全球且令人信服。金磚四國是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個國家的英文名首字母縮寫,它們都具有經濟增長快速的特點。
金磚國家的概念,由前高盛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Jim O’Neil)于2003年創造,集中反映了全球經濟實力從美國、歐洲、日本到這些全球經濟新星的轉變。
縱觀大局,金磚四國的崛起不僅無法回避,而且也已然成為現實。
綜合來看,金磚四國覆蓋了全世界25%以上的陸地面積,承載了全世界約40%的人口。論經濟,金磚四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輕而易舉地超過了美國。經購買力平價(PPP)調整后計算,金磚四國地GDP已占到全球總值的52%。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投資者離開經濟發達但已然老舊的歐洲、陷入老齡化危機的日本,以及政治上躁動不安又債臺高筑的美國。他們蜂擁到金磚四國,希望自己投資組合的價值,能和這些潛力無限的經濟新星一起增長。
但是,現在情況卻完全變了。
MarketWatch分析稱,金磚國家的明晟指數卻開始衰落,較2007年的峰值減少48%。當年,iPhone手機剛推出,喬治·布什總統也正在任。而如今,對于金磚國家投資者而言,環境已不那么友善。
讓我們來看看金磚國家在近期的市場動蕩中的表現。
中國
正如我曾在六月份預言的那樣,中國股市出現了暴跌。這一直是各大媒體頭條新聞的關注重點。
從6月開始,A股市場便出現大幅波動,上證綜指下跌30%。與此同時,中國的銀行壞賬也大幅飆升。中國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僅上一季度不良貸款便猛增28%。
投資者在中國市場的投資組合開始衰減,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也開始下降。過去三個月里,德意志銀行對滬深300指數的跟蹤指數X-trackers Harvest CSI300 CHN A下降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