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口了1400噸的實物黃金,名義價值約為700億美元,在通常的情況下怎么可能不令供求平衡的價格飆升,但實際上金價的確沒有上漲,反而下跌了。

(中國進口現貨黃金的總量) 答案很簡單:紙面黃金市場(不是紙黃金,這里指非實物黃金交易的市場)。
高盛的報告給出了實物市場和紙面市場脫節的解釋。可以肯定,這種聯系的脫節已經被很多人提出或猜到,特別是看到某些實物需求看起來十分旺盛,但并沒有伴隨價格上漲而感到震驚的人,他們會猜測有人在紙面的期貨市場激進的拋售,抵消了現貨的需求。
高盛的報告似乎給出了解釋: 從大宗商品市場的角度看,貿易融資交易制造了額外的現貨需求,使現貨市場出現緊張,并利用從人民幣與美元利息差異中賺取的部分利潤支付存儲現貨商品的費用。雖然通過持有相抵消的商品期貨對沖頭寸,貿易融資中的商品頭寸一般是中性的,但購買現貨商品對現貨市場造成的影響,很可能要大于在期貨市場售出商品期貨合約造成的影響。這反映了一個事實,現貨庫存的數量要遠少于期貨市場的未平倉合約(如下圖所示)。中國商品貿易融資活動,不單增加了現貨價格的上漲壓力,還“收窄(tighten)”了現貨商品價格和期貨價格之間的價差。

(深紫色代表現貨庫存規模,淺紫色代表銅融相關的LME期貨未平倉合約規模,前者只有后者的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