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談判將按“中國財年”計價 必和必拓失算 |
產能過剩加上鐵礦石成本大增,中國鋼企利潤下滑嚴重。 指數價格暫不推行雙方價格底線懸殊太大“談判陷入艱難期” 盡管鐵礦石價格尚沒有結果,但至少必和必拓沒有得逞,2010財年仍執行鐵礦石基準價格,而不是必和必拓推崇的指數價格。 昨日,全國人大代表、河北鋼鐵集團總經理王義芳表示,中方仍堅持鐵礦石基準定價機制,也沒有調整鐵礦石價格談判機制的計劃,并已經與全球鐵礦石生產商就基準價格執行時間達成一致,確定按“中國財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執行今年的鐵礦石基準價格。 對正在進行的鐵礦石談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會長、武鋼集團董事長鄧崎琳在“兩會”間隙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鋼企“不能承受也承受不起”礦商50%的漲幅,而行業分析師們稱,礦產商目前希望價格基準鐵礦石價格在去年基礎上上調至多80%。目前中國鐵礦石談判進展非常艱難,短期難有結果。 鐵礦石進口定價很混亂 “必和必拓一直試圖推廣鐵礦石指數定價機制。”王義芳表示。 從去年開始,必和必拓就已經對基準定價機制失去興趣,導致鐵礦石談判一再推遲并最終“不了了之”。據業內人士介紹,必和必拓推崇的指數定價,指的是鋼廠與供應商仍簽署長期供應協議,規定每年的采購量,但同時采用目前主要鋼鐵咨詢機構商提供的三種指數中的任意一個,作為鐵礦石成交當日的價格。 必和必拓方面稱,指數定價在石油、煤炭等行業盛行已久,取消長協價,讓市場需求決定價格漲幅符合經濟規律。 這一提議立刻遭到中方反對。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表示,中國不能接受指數定價方式,因為指數定價實質上意味著鋼廠向鐵礦石出口商承諾了長期采購數量,卻不能獲得一個確定的價格。 一位國有鋼廠負責人對早報記者表示,這種與現貨價格緊密相連的定價機制一旦形成,世界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的中國將更加被動,因為行業不得不忍受長期波動的原材料價格。 “中國去年進口鐵礦石占世界貿易量的60%以上。如此大的進口量,中國應該擁有(在定價權談判中)自己的話語權。”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工信部部長李毅中表示,中國鋼鐵企業要推進鐵礦石基準定價機制。 對此,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新創有其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以長協價為基礎的鐵礦石談判機制已經不適合中國國情,不過他并不贊同指數定價。“不能簡單通過一個指數解決所有問題。關鍵要看這一方式是不是公平合理,是不是能穩定多方利益。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