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五周年 曙光猶未現 |
2007年8月9日被普遍認為是全球債務危機爆發的標志,當天,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宣布其旗下三只主要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基金無法贖回。不知不覺,全球經濟已在危機中經歷了“風雨飄搖”的五年,美元、股市、商品、美債各自經歷了怎樣的五年呢? 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不僅令本國經濟遭遇重創,也波及了歐盟乃至全球經濟。時至今日,信貸緊縮依舊隨處可見,投資者對于歐元區外圍成員國的信心受到永久性的創傷,也迫使一個又一個成員國走上求援的道路。 如今肆虐的歐債危機源于投資者的投機和美國房產市場泡沫的破裂。2007年8月9日,法國巴黎銀行宣布,其三只主要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基金無法贖回,被普遍認為是全球債務危機爆發的標志。消息公布后,歐洲央行(ECB)隨即警覺,向市場注入948億歐元的資金,制止美國次貸危機向歐洲蔓延。 一年以后,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請破產,為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破產案。隨后,包括貝爾斯登(Bear Sterns)、高盛(Goldman Sachs)等金融機構相繼受到沖擊,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貸美(Freddie Mac)等美國政府抵押貸款機構亦受波及。 違約的巨浪令本就脆弱的歐洲金融體系雪上加霜,危機不久后便由金融機構蔓延至了國家層面。希臘成為了歐元區首個申請援助的國家,同年11月,愛爾蘭被迫重蹈希臘的復撤,第二年,葡萄牙緊隨其后。隨后,歐洲央行開始在市場上購買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 五年以來,盡管各國央行、監管者和立法者采取了許多措施抑制危機,但曙光似乎尚未出現。美國和中國正在奮力刺激經濟;歐洲方面,西班牙、意大利風險溢價已經觸及了紀錄高點,兩國也愈發逼近尋求外援。 在2007年8月9日至2012年8月9日之間,主要的金融市場究竟發生了那些變化,其相關性又是否發生變化了呢? 商品價格在2006年中期走低以后,于2007年初開始觸底反彈,并一直顯著走高直至2008年夏季。通常意義上呈正相關關系的美國國債收益率和商品價格開始出現分化:2007年美國國債收益率的走低并未給股市帶來利好。而由房產市場導致的通縮潮令美元成為了唯一獲益的資產。投資者因美元的避險地位而轉向投資美元。 2009年,商品價格走高、國債收益率上揚(國債價格走低),暗示由金融瓦解所引發的通縮威脅正在消散。這為股市發出了積極的信號,并于2009年初觸底,此后維持升勢。 雖然商品和國債價格處于通常的負相關狀態,但是當時存在通縮跡象,股市出現了走高,與國債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