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遠黃金是這樣煉成的 |
發布日期:09-08-10 09:00:0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水母網 作者: |
長2.5米、上四頁、下三頁為最佳,兩邊用木板制成擋板,形似木槽。扒子為木把鐵齒(也有木齒的),扒齒與木把成70—80度的夾角。笤帚用高粱穗脫粒后制成。槽子為木制,用于拉流、清流后粗精礦的收集。 “拉流看似操作簡單,但要掌握好卻不容易。”王登殿先用鐵锨將磨好的濃礦漿送到溜板上端鋪開,用扒齒壓出一排淺溝,然后從溜板上端的大缸向外放水,水沿淺溝流至溜板,同時,將置于溜板上端的礦漿扒松,使之順水流下進行分選。“現在這個時候,因精礦比重大,不易沖走,積在溜板上端,脈石比重小,被水沖走,從而使脈石與精礦分開,這樣一直進行到將上端的礦漿選完為止。”老人一邊介紹,一邊用笤帚將溜板下部的脈石掃下,流入毛砂池中,并仔細把上部的精礦掃入槽子里,這樣就完成了整個工序。 “拉流結束后留下的精礦也稱‘金泥’,要用泥碗盛裝,然后用火烘干,再用不能粘住含金顆粒的兔子腿將金泥清理到紙上包成紙包,存放待煉。”王登殿說,整個操作過程特別要應注意三點:一是放水量要適宜,合理地用扇面形狀的笤帚均勻地左右輕劃或輕拍,以控制水流。這一點是拉流的關鍵,因為水流大,容易將含金顆粒沖走;水流少,又不能沖走脈石(石渣),達不到選礦的要求。二是溜板的傾斜度要合理。三是礦漿在溜板上要分布均勻。 最后一道工序冶煉,俗稱“化火”。主要工具有坩堝、風箱和金模。化火時,記者看到,幾位傳人在用石頭砌成的爐灶上生起旺火,將坩堝燒紅,再將包有金泥的紙包放入坩堝,開始熔煉。金泥融化后,雜質形成的泡沫不斷蒸發,蒸發不掉的被遲孟文等人用生鐵鉗提取,然后不斷加入芒硝和硼砂提純黃金。當熔煉的金水被提純到一定程度時,倒入金模,黃金就這樣煉成了。 一份亟待保護的遺產 “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傳統工藝誕生于招遠,與這里豐厚的黃金礦藏、悠久的黃金開采冶煉歷史密不可分。”被譽為“招遠黃金活字典”的張丕基介紹,招遠黃金礦脈遍布全境,僅羅山周邊區域內就分布大小2000多條可供開采的金礦脈,境內大小51條河流內為砂金富集帶。隨著黃金開采冶煉產業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被迅速升級為機械化、自動化生產,2008年,該市自產黃金70.5萬兩,加工黃金114.8萬兩,實現行業總收入337.2億元,黃金產量連續30年雄居全國縣級城市之首。隨著黃金生產的發展,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這一傳統技藝被染上現代的色彩,但無論規模如何擴大,技藝改進如何,其依然被廣泛應用于全市各黃金生產企業。近年來,招遠啟動了黃金旅游,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再次被納入歷史文化范疇,并于2008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旅游文化的重要內容,其必將以嶄新的使命出現在招遠旅游產業發展的舞臺上。 張丕基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由于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的傳承一直為口傳心授,無詳細的記載和準確的理論數據,技藝的掌握全憑“金匠”實踐經驗和自身的悟性,而且習藝周期較長,現在年輕人多不愿意學習和掌握。而隨著機械工藝的不斷發展,技藝傳承更加困難,現已出現后繼乏人的局面。目前,這一技藝只有招遠市阜山鎮九曲蔣家等少數村莊的老“金匠”和個別金礦的老技術人員還能掌握,而且年齡均在50多歲以上,這一延續、傳承了千余年的傳統技藝瀕臨失傳的危險。 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1998年,招遠市人民政府投資100萬元在市文化博覽中心建起“黃金博物館”,以展示黃金地質、技術、生產歷史和制品為主,同時展出部分實物、模型、圖片和歷史資料。2003年,招遠市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建起黃金珠寶首飾城,將原黃金博物館移到珠寶首飾城,并對展示內容進行了相應調整和充實。2006年,招遠在市文化局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辦公室,開始對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進行普查、搜集、挖掘、整理和保護。2008年,他們組織老金匠進行模擬演練,這一閃耀著古老華夏文明的傳統技藝,進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