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遠黃金是這樣煉成的 |
發布日期:09-08-10 09:00:0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水母網 作者: |
黃金,招遠整個一座城市的圖騰。 大自然的天賜神授,讓招遠成為金城天府、中國金都。幾千年前,勤勞聰穎的招遠人民便開始了黃金開采,用自己的智慧書寫了黃金產業發展的諸多神話。盡管已進入現代化開采的時代,然而,凝聚著歷史內涵的傳統黃金冶煉工藝,至今仍閃耀著璀璨的光芒,由此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一大早,招遠市阜山鎮九曲蔣家村工會辦公室主任遲孟文,來到村南的一處小草房。打開屋門,他把屋子里里外外的衛生收拾了一邊。 “今天又有客人來參觀。”他平靜地告訴記者,作為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傳統工藝的第七代傳人,自己如今肩負著向游客們介紹、演示這種珍稀工藝的重任。 “這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藝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有著悠久輝煌的歷史,是中國黃金史上一種彌足珍貴的燦爛文化。”遲孟文說,據先人采金遺物考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招遠人就采用原始的燔火爆石法采煉黃金,但最早記載招遠開采黃金的史料卻見于《宋史·食貨志》載:“天圣中(公元1023—1032年)登萊采金歲益數千兩”(招遠古為登萊屬地)。而招遠人發明創造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的記載,最早見于宋史。據宋代朱彧《萍洲可談》(卷2)記載:“兩州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盤淘得之,甚微,且費力。登萊金坑戶只用大木,鋸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鋸紋中,甚易得。” 由此可見,宋代時山東登、萊兩州已開始使用木制溜槽大規模采金,即使用鐵錘、石臼、石磨、石碾、溜槽、陶尊(或坩堝)等工具,通過手工操作的破碎、磨粉、拉流和熔煉而采冶黃金,這就是被黃金史學家們命名的“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法”,其技術核心是通過重力選礦,高溫熔煉提取黃金。 《招遠黃金志》主編張丕基介紹,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大臣潘美到招遠督辦了中國第一個官辦金礦———羅山玲瓏金礦后,該技藝被寫入《宋史》。更值得稱道的是,潘美到招遠辦礦首次使用了火藥,竭力推廣“先碎后淘”工藝,極大提高了開采巖金的能力,擴大了黃金生產的規模,由此留下“金穴數百處,歲溢數千兩”的輝煌。而隨著宋代官置金礦的逐步擴大,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也逐步得到推廣應用。但是,由于黃金為國家嚴控物品,選礦冶煉操作大都憑個人經驗,靠師徒口傳心授,此后相當的一段時間內,采冶技術一直為少數人掌握,并受控于官府。直到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黃金采冶大規模推廣“官督商辦”、“官商合辦”、自由開采,才使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推廣到民間而被普通百姓所掌握傳承。 光緒二十三年,山東五府道臺李宗岱在李鴻章的支持下到玲瓏(招遠)督辦金礦,傳統采冶技藝開始得到發展,原用于高溫冶煉的陶尊被改為了“坩堝”(俗稱“金鍋”,一種用耐火泥制成的冶金器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等國的外來資本家大量掠奪招遠黃金資源,這一傳統技藝開始引入電力磨礦設備。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招遠人民在敵占區采用此技藝秘密采冶黃金,先后為我黨、我軍貢獻黃金數十萬兩。 “任何一種工藝都是在不斷提升、完善中發揚光大的。”張丕基說,建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注招遠的黃金生產。為此,周恩來總理于1957年專門簽發了《關于大力組織群眾生產黃金的指示》,這一傳統采冶技藝從此煥發了青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這一傳統技藝主要工序所用的溜板也被搖床替代,石磨用搗砂機替代,后發展為柴油機帶動的土機磨。現在,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尤其是重力選礦法所采用的溜槽板選礦原理,仍廣泛應用于現代黃金生產技術中,在選礦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種精湛高超的技藝 在九曲蔣家村,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的第六代傳人、已經80歲高齡的王登殿老人,和第七代傳人王金勇、遲孟文一起,向我們演示了這一神奇的傳統技藝。 王登殿告訴記者,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主要由破碎、碾磨、拉流、熔煉四道工序組成。 “第一道工序是破碎,俗稱破砂。”在老人的招呼下,王金勇抄起一把大錘,掄起來將大塊的礦石砸成小塊礦石,直至破碎至與花生米大小相同。接下來,開始磨礦———將破碎的礦石磨成粉狀。上下兩個磨盤,通常由花崗巖等堅硬巖石制成。王登殿說,磨礦的上磨盤一般不小于80公斤,厚度要達到6 寸以上。推磨一般由人力負責,推磨前要將經過破碎后的礦砂倒入清水攪拌均勻,然后用鐵勺倒入“龍口”進行碾磨。礦砂磨得越細越好,因為這決定以后選礦率的高低。推磨時人們一般都會哼唱一些民間小調或講述一些民間故事,以減輕疲勞。 第三道工序拉流,用木溜板和水沖淘金粒,是技術要求最高的一種技藝。主要工具為溜板、扒子、笤帚、槽子。老人介紹,建造溜槽時先砌好斜土臺子,上敷層傾斜的木溜板,板面以寬1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