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端午節前后,國際黃金上演暴跌行情,順應市場行情,掛鉤黃金的看跌類銀行理財產品成為銀行發行主流,受到投資者熱捧。不過,今年此時,黃金類銀行理財產品卻黯然退場,發行量驟降,部分銀行已經停發該類產品。據上證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投資者對黃金市場投資信心不足,買漲不靈,買跌也難奏效,“看不懂,難投資”的金市,令投資者不敢輕易接近。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黃金近期繼續下行的可能性較大。巴克萊銀行就稱,從過去幾周黃金技術形態來看,最近黃金突破三角形整理告破,黃金或迎來新一波行情波動。在跌破1230后,黃金或進一步跌向1180前低。黃金短線反彈趨勢孱弱,下行趨勢較為明顯。匯豐銀行也認為黃金目前缺乏利好支撐,黃金底部尚未完全形成,黃金還有下跌風險。
繼去年中國大媽“搶金潮”之后,黃金理財成為理財市場的熱門話題。不過,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黃金理財賠得多賺得少,買“看漲”失靈,買“看跌”依然不奏效。金價走勢的不確定性,令投資者大呼“看不懂,難投資”。
李大媽是去年4月“搶金潮”大軍中的成員之一,拋棄了“買漲不買跌”固有思路,原本打算抄底黃金的她,卻無奈抄底抄在了半山腰,其所購買的金條金飾紛紛被套。
當黃金延續下跌行情后,在銀行理財師的建議下,李大媽又轉向了看跌型與黃金鉤掛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師告訴李大媽,黃金已告別牛市,一年內都難有上漲行情,下跌是趨勢。散戶無法較準確判斷金價走勢,但是銀行可以通過產品設計,在把握金價中短期行情的基礎上,為投資者創造收益。
一邊是跌跌不休的金價,一邊是“看跌型”的理財產品,再加上投行唱空黃金的新聞鋪天蓋地。李大媽認為,順應趨勢,此次的投資應該不會出錯了。李大媽與去年12月初購買了一款期末看跌型,即金價的期末價格低于期初,則可獲得潛在最高收益。若期末價格高于或等于期初價格,理財收益為零。投資期限為96天,預期年化收益5.8%。
“這次買黃金的確是買在了低位,只是可惜方向又看錯了。今年開年,黃金居然上漲了。投資三個月,分文未收。”李大媽稱。
實際上,與李大媽有相同投資經歷的投資者不在少數。去年下半年,看跌黃金類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成為銀行發行的主流產品,在銀行強大的推廣力度下,期末價格看跌型、期間向下觸碰型和區間累積型(看跌)銷量直升。不過,就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來看,卻因產品設計與黃金走勢不符,少有產品實現潛在最高收益。
銀行驟降黃金類產品發行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