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投資現“盤中盤”交易 灰色地帶難追究? |
本周時間,國際黃金價格經歷了過山車行情,再破1900美元大關后,急劇下跌后試探1700美元一線,導致中國內地黃金期貨跌停,其間的投資風險令人觸目驚心。 然而,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一家廣州會員單位卻借助金價大起大落的時機大肆招攬“盤中盤”生意。由于私自設立投資系統缺乏法規保障,該類投資的系統風險較大,金價動蕩時,投資者需要給予一定關注。 本報訊 劉先生今年夏天計劃投資黃金,就近找到了濱江東路一家門面十分顯眼的黃金交易有限公司。劉先生登陸上海金交所的網站查實,證實其是上海金交所會員單位。 然而,該公司的業務員讓劉先生購買的并非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各類產品,而是公司自行研制的一種、據說比“T+D更有優勢”的產品,一般5倍放大虧損與收益,還可以自行設立其他倍數炒賣。對比同城其他上海金交所會員單位的T+D,該產品的手續費用幾乎低了一半。于是劉先生就投資50萬元成了公司會員。 金價大起大落時 自設成交系統反應緩慢 然而,對于劉先生的50萬元資金,該公司并沒有如其余黃金公司那樣委托銀行托管,而是將錢直接納入了自己公司的交易系統。在近兩周的金價大起大落過程中,該公司原本十分通暢的交易系統卻屢屢出現滯后反應,即買進賣出后幾十秒內電腦無法成交,頗讓劉先生疑心:公司內部是否正在篡改設置?好在劉先生比較謹慎,首次做多只用了小部分資金,至今仍沒有太大損失。 憑借低廉手續費攬客 據記者了解,這種打著金交所招牌、自行設立交易系統的行為就是“盤中盤”交易。即在一個大的交易系統外增設小的交易系統,而后者可能是不符合規定的。 記者走訪了該家黃金公司位于珠江新城的總部與濱江東路的分部,發現早在幾年前,T+D仍是新投資產品時,該企業就已經發行了具有不同倍數放大功能的黃金投資產品;而在之后的幾年里,該公司的產品逐漸在包裝上、合同上、設置上都比較統一而正規。 然而,這一切仍無法逃脫“盤中盤”的交易本質:投資者選擇買進賣出后,公司內部的系統中先撮合交易,有多少人虧,就有多少人賺,均是在這個內部盤面中完成對沖的,與金交所完全無關;一段時間之后,該公司再利用自己金交所會員單位的身份,將多余頭寸放到金交所系統上去平倉,后者只是公司自己的事情,與投資者無關。 據業務員透露,該業務的手續費所以低廉,是因為投資者向公司交納的交易手續費,該企業是不用上繳上海黃金交易所的。 記者現場了解到:多數顧客對于“盤中盤”是否違規并無了解,而憑借低廉的手續費,該黃金公司光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