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觀音是佛教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觀音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備受人們的尊重和信仰。在一遇到難事時,有的人甚至不自覺就會說出“請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保佑我”,可見其影響在人們的心中有多么的根深蒂固。
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不像其它的物質遺產,可以供人們瞻仰欣賞,它必須借助一種物質作為載體,才能完美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讓人們理解它的文化內涵,并將它發揚光大。紀念幣正是這樣一種本身具有一定的價值,又能將文化收藏于人們心中的載體。
近日,欣聞世界遺產——大足石刻金銀紀念幣發行,抱著對石刻技藝的好奇,也是為了對其內在文化進行探尋,我認真查閱了有關資料。在對此次發行的四枚紀念銀幣一一進行了比較后,我認為大足石刻日月觀音8克金幣更加的有代表意義。仔細的端詳著這枚紀念幣,其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日月觀音”頭部造像,并刊“大足石刻 日月觀音”字樣及面額。
觀音最早的起源不是在中國,而是舶來品,源于在印度興起的佛教。但是,當你涉足華夏大地時,你不僅會看到大大小小的觀音廟、觀音堂、觀音洞,看到名不見經傳的平民石匠雕刻出的各種姿態的觀音形象,看到閆立本、吳道子、顏輝、牧溪等名師畫家集中民間想象而妙筆生花勾勒出的觀音,還會聽到文化程度尚低的村姑婆媳誦念觀音的喃喃聲。你會感到平和、溫厚、親切的觀音無處不在,觀音信仰深入人心。
觀音在中華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這枚8克金幣背面圖案采用的觀音頭部造像,具有重要的寓意。仔細觀賞背面圖案,不禁被觀音的神態所深深的吸引。只見觀音頭戴寶冠,寶冠以花草為紋,縷空別致;耳朵輪廓寬大,是我們現實中有福之人的象征。觀音頸部戴有瓔珞,或串珠渾圓,或玉佩綾形,或蓮瓣含蕊,或花蕾初綻,繁復對稱,雍容華貴。觀音的鼻梁高棱,眼簾低垂,神情安詳自在,端莊溫和。面龐豐滿而有彈性,富有喜態,一點也沒有其他它菩薩那種嚴肅莊嚴的神情,反而給人一種和藹可親的感覺。這正是普通勞動人民心目中為百姓祈福、消災消難、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形象,非常的接近平民百姓這個群體,體現了人民群眾創造的神的形象都是從現實生活中來的。
紀念幣上日月觀音的圖案雕刻細膩,栩栩如生,生動傳神,觀之讓人有一種沉靜、心寧的感受。除圖案的精美外,紀念幣的工藝也很講究。正面采用噴砂底面,主圖案是采用噴砂、反噴砂效果,內部做亮效果的標準國徽圖案,國名和年號采用反噴砂效果;背面“日月觀音”頭部造像采用多層次噴砂、反噴砂效果;“大足石刻·日月觀音”漢字和面額采用噴砂效果。噴砂與反噴砂相互結合,一明一暗,使紀念幣看起來更加的有光澤,再加上本身就是黃金的材質,使其色澤更加的明亮,在光線下熠熠生輝,奪人眼球,給人不一樣的視覺享受。
欣賞著這枚金幣,不知不覺中就被其精美的設計所吸引。簡約而不簡單,化繁為簡的日月觀音造像,讓我感受到了石刻技藝的精湛,也體會到了大足石刻歷史文化的厚重。我想,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將傳統文化和優秀的古代藝術發揚并傳承下去。(供稿:湖南省金銀閣錢幣有限公司 作者:虞陵輝)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