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長達四個月發行期的“2016吉祥文化金銀幣”發行完畢,7月中旬迎來了“世界遺產——大足石刻金銀幣”的發行,作為2016年下半年中國貴金屬紀念幣發行計劃中的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備受投資集藏者關注。筆者在下文中將淺析該套紀念幣的市場前景,供泉友們研判參考。
多重題材,拓展其后市潛力空間
單就題材來看,大足石刻金銀幣兼備了世界遺產、名勝風光、佛教文化等多重題材,且這些題材均屬收藏領域的主要品類,素來深受集藏者所喜愛,因此這套紀念幣的發行受到廣泛的關注實屬正常。在中國金銀幣市場上,像大足石刻金銀幣一樣兼備幾大題材的紀念幣并不多,而無一例外都受到了市場的熱捧?v觀目前我國金銀幣市場,前期發行的石窟系列金銀幣均具備多重題材,其市場價格目前已遠遠超過了它們最初的發行銷售價格。以2001年發行的中國石窟藝術(敦煌)金銀紀念幣為例,該套紀念幣自發行以來,其市場價格一直穩步上升,盡管其間國際黃金進入了漫長的熊市階段,但也沒能阻止它前進的步伐。目前該系列部分規格的幣種和最初發行價相比,最高升幅已超過20倍,由此可見多重題材金銀幣極受集藏愛好者的推崇和喜愛。
題材是金銀幣收藏的基礎,往往決定了其后市的升值空間。大足石刻金銀幣作為新品,或許需要以時間換空間,才能換來更大收益,但從長周期來分析,其升值空間還是可期的。
發行量適中,充沛人氣奠定了價值基礎
眾所周知,對于金銀幣來說,它的發行量是決定其后市價值的一個重要參數。前期的“老精稀”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發行量稀少加上持幣者交易意愿不強,目前很多2000年以前發行的金銀幣在市場上已是“一幣難求”,其價格自然高高在上了。當然,早期金銀幣普遍發行量較少,是因為當時中國金銀幣正處于起步階段,投資和集藏者不多所致。在80年代初期,金銀幣在國內常常出現滯銷現象,甚至有實在銷售不出去被迫回爐再加工的情況。后期隨著國民經濟的增強,金銀幣集藏人群在日益增多,特別近年金銀幣市場發展迅猛,漸成收藏的主流品種,普通老百姓也加入了集藏金銀幣的行列中,這使得許多新幣出現了脫銷的現象。發行單位為適應市場的需求,也大幅增加了新幣的發行量,以緩解市場供求失衡壓力。而在這個背景下,大足石刻金銀幣的發行量并不大,150克“千手觀音”金幣的發行量僅為1000枚,1公斤銀幣是近兩年難得在銀幣上露面的佛祖造型,其發行量也不過5000枚。雖然8克金幣和30克銀幣的發行量不算少,分別為3萬枚和6萬枚,但由于這兩個規格價格不高,屬平民化產品,而大足石刻金銀幣作為2016年呼聲最高的一個項目,擁有充沛的人氣,故此發行量也顯得可以接受。
從目前市場反響來看,該系列大規格金銀幣明顯最為炙手可熱,一方面是菩薩人氣效應,另一方面則是發行量偏少造成了集藏者爭的搶購心態。筆者認為,后市在大規格幣的拉動下,小規格幣同樣會有不俗的表現。
宏觀助力,后市或穩中上行
國際金價在蟄伏了五年后,今年以來表現得格外搶眼,不斷刷新近期新高,大有“東山再起”之勢。尤其受英國公投脫歐及土耳其突發政變影響,大眾避險情緒升溫,憂心忡忡的投資者紛紛將資金投入避險資產,使得黃金再成“寵兒”。國際時局的風起云涌,不僅令個人投資者加大了避險資產配置份額,就連國家機構也在大幅增持,中國人民銀行今年7月披露了一個已經六年多沒有更新的數據——增持黃金近600噸至1658噸。種種跡象表明,全球黃金市場已經開始逐步回暖,投資者的信心已恢復,多方專家預言:黃金新一輪的牛市即將到來。
盡管中國金銀幣市場有著獨立自主的運行規律,并沒有完全聯動國際金市,但宏觀環境依然會對投資者的心理層面產生較大的影響。大足石刻金銀幣作為新品,溢價不高,在大環境向好的情況下,勢必會吸引更多投資集藏者選擇配置,從而進一步助推行情向縱深發展。故筆者推測,其后市有望穩中上行。(供稿:廣東泉友閣金幣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