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石窟研究界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說,相比敦煌石窟,大足石刻屬于“大器晚成”。大足石刻最初開鑿于初唐永徽年間,直到宋代才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之大成的石刻群,大足縣境內共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大足石刻集儒道佛三教造像于一體,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它與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
為弘揚中國的石窟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2016年7月19日發行世界遺產——大足石刻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4枚, 2金2銀,以現代金銀幣為載體傳承石刻藝術,讓我們得以在小小方寸中品讀到中國石窟藝術的博大、神奇。
位于大足寶頂山大佛灣南巖第8號龕的“千手觀音”造像,開鑿于南宋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造像高7.7米、寬12.5米,集雕刻、彩繪、貼金于一體,無疑是大足石刻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該套紀念幣特以一枚150克的大規格圓形金幣來刻畫這尊巨像。當我們第一眼接觸金幣畫面的時候,和親臨寶頂山參觀“千手觀音”造像的游客一樣,首先被觀音的“千手”所震撼。“千手”纖細修長,千姿百態,如星羅棋布,縱橫交錯,令人眼花繚亂。但細致觀看,這些手的姿勢竟形態各異,無一雷同,恰如眾生百態,千人千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手并不是用筆畫出來的,而是匠師在堅硬的巖壁上一錘一錘地鑿刻出來的,難度可想而知有多大,每一只手都是古代匠師們辛勤汗水和高超技藝的結晶!
中國古代匠師打造的這尊“千手觀音”曾盛傳有1007只手,后經科學家應用考古學方法,把千手觀音平面分成88個探方,反復梳理每一塊,最后數出一共有830只佛手,且每只手心都有一只彩繪的“眼睛”。常見的千手觀音一般造三十二只手或四十八只手,代表觀音的三十二變相和四十八大愿,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來表現,以達到“千”的涵義。大足寶頂山這尊擁有830只手、眼的千手觀音,可以說是漢傳佛教中名副其實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人們稱她是人間一絕,被世人譽為“天下奇觀”。
采用現代造幣技藝演繹的“千手觀音”,盡管缺少了巖質特有的粗獷美,但在精湛的浮雕技術和噴砂工藝處理下,依然保留了原作的內在神韻和藝術風骨。菩薩主尊端坐蓮花臺,端莊典雅,神態莊嚴,法相圓滿。那柔和的目光,淺淺的微笑,以及安然的臉龐,無不透露出菩薩內心的淡泊恬靜,自然地散發著一種超凡絕塵的氣質。寶冠、瓔珞、紗衣精雕細刻,在金屬華輝映射下,金光熠熠,越發顯出觀音菩薩的高貴雍容、愿力無邊。全局而觀,830只金色手掌從“千手觀音”主尊的左右和上方伸展開來,層層疊疊,狀如孔雀開屏,閃耀著“世界石刻藝術之瑰寶”的驚世之美,真可謂鬼斧神工之作,讓人嘆為觀止。
“戶戶彌陀佛,家家觀世音。”觀音菩薩歷來在中國民間廣受禮敬供養,這枚“千手觀音”金幣對中國民眾來說,不僅是對世界遺產文化的弘揚以及中國石窟藝術的傳承,同時也包含著中國千年觀音文化的宗教信仰。一枚“千手觀音”幣,記載了中國石窟輝煌的藝術成就,也把“菩薩”送到了千家萬戶。(供稿:廣東泉友閣金幣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