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之二 |
發布日期:14-08-15 08:59:0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廣東泉友閣 作者: |
紋飾是青銅器的藝術語言和文化語言,也是商代青銅器的靈魂。通過這些抽象化的符號,反映著商代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商代青銅器紋飾與王權、神權的結合尤為突出,其神秘、獨特、璀璨的藝術特征延續了十多個世紀,并營造了中國早期文明極濃厚的神秘氛圍。它不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個時代,也對后世中國文化及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殷商是青銅器紋飾發展的黃金時期,其中龍紋和饕餮紋是商周時期青銅器裝飾藝術的兩大主要題材。7.776克(1/4盎司)圓形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選用的商代人面龍紋盉,為我們展示了別具一格的龍紋,并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解讀著神秘的殷商文化。 人面龍紋盉出土于河南安陽,通高18.5厘米,蓋作成人面的形狀,兩耳有孔,頭上有兩個獸角,人面仰天朝上,器蓋與器身連起來看,如同一個仰臥的人頭,形態甚為奇異。器身顯得較低矮,口徑12厘米,腹部鼓出,最寬處為20.8厘米。在兩旁近頸處有兩只獸面狀貫耳,恰與人面雙耳巧妙相對,有著對稱的美感。器身有一管狀流,器底圈足邊鏤三孔,一孔在流之下,其他兩孔分別在蓋耳和貫耳之下,可用以系繩提攜,因長年埋于地下的緣故,這種質地的“提梁”自然已腐朽無存。整器表面現人面龍身,虛實結合,可謂獨具匠心。 在盉的腹部和器蓋的兩角之間,主要飾有商代常見的龍紋和夔紋,圈足上則鑄飾云雷紋。而繁復多變的龍紋無疑是整個器物的點睛之筆,令“人面”有了靈魂,使“巨龍”有了生命。龍是古代神州傳說中的神物,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于商代二里岡時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早期的龍紋為夔龍紋,它是多種動物形象的綜合體,是一種經古代人民創造性想象而產生的怪異而神秘的動物形象。它最初的原形主要是以蛇為主,因為在中國古代有龍蛇互化之說。商代龍紋多表現為卷曲的形態,這和蛇形的意象密切相關。人面龍紋盉的龍紋環繞于下腹部,并有兩爪從人面下合抱于流兩側,龍的立體形象已現于眼前,將龍的神韻與氣勢展現得淋漓盡致。古拙、神秘、威嚴的龍紋,反映著商代的時代特征,這種設計不單單是技術上的客觀因素所致,更重要的是因為先民意識里充滿著對龍的神秘力量的敬畏,在青銅器上他們要把龍的神秘、威嚴表達出來,而不是追求個人對青銅器龍紋的藝術審美。 “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商周兩代,宗教活動特別盛行,特別是在商代,殷帝王在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中,幾乎無旬不祭,無事不卜,老百姓也一樣,都很迷信。在《禮記•表記》里就有記載,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青銅器常被作為祭祀的禮器,這就決定了設計紋飾要受宗教禮治的影響,也就決定了青銅器身上的紋飾要蘊含濃厚的宗教意味性。商代青銅器紋飾里面所反映的夔龍紋、夔鳳紋等等,都是根據中華民族所崇拜的吉祥神圣之物的龍、鳳等演變而來的,風格怪異,并且具有明顯的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標記。人面龍紋盉在功用上雖是調味之器,但并非生活器皿,而是眾多祭祀禮器中的一種,故其設計紋飾上保留著神秘詭異的風格,肅穆與威嚴并存,契合商人以“娛神”為目標的創作思想。 設計師在創意人面龍紋盉幣面圖案時,顯然領悟了遠古工匠當時的心境,以虔誠而又凝重的工筆對器身的龍紋精雕細刻,每一個線條與弧度無不力求盡善盡美,仿佛雕刻的不是一件藝術品,而是裁縫著先祖的外衣。設計師不但為我們展示出了接近原作的龍紋,而且以多層次的噴砂與反噴砂等工藝進行了渲染,再現了沉凝古樸的青銅名器。整個人面龍紋盉構圖飽滿,比例協調,充分體現出了商代青銅技藝的精髓。而背景作特寫狀的龍紋圖案,更像在用歷史的痕跡雋永成一頁殷商文明史,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詮釋著博大輝煌的中華文化。(供稿:廣東泉友閣金幣有限公司) 作者:徐龍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