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之一 |
中國青銅時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經夏、商、西周、春秋、戰國和秦漢,歷近15個世紀,而商代的后期和西周時期,是中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青銅器,器類齊全、鑄造精細、紋飾華麗,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并以制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而著稱于世。青銅器金銀幣第3組選取了五件商代后期的青銅器,它是前一組婦好墓出土器物的延續與深化,充分地展示了商代晚期青銅文化的輝煌。 ![]() 155.52克(5盎司)圓形金質紀念幣取材于商代“后母戊方鼎”,我們對此鼎并不陌生,它的身影曾出現在中小學的歷史課本上,名為“司母戊鼎”,即為更名后的“后母戊方鼎”。“司母戊鼎”改名據說是因為商代的字體較自由,可以正寫,也可以反寫,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樣。該鼎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紀念器物,因此意思上“后”字更接近“商王之后”。隨著更多同時期青銅器被發現,目前專家多認為應當釋讀為“后母戊”。“后母戊方鼎”易名顯然是尊重史實、還原歷史的結果,這層歷史的神秘面紗也隨著考古學家對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而慢慢揭開。 ![]() “后母戊方鼎”是我國商代青銅器的代表作,它一次鑄造成功,這是一個奇跡,代表了商代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水平。此鼎形制雄偉,其造型、紋飾、工藝都達到了一種極致化。據考證,后母戊鼎是商王室重器,重達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被譽為“世界出土青銅器之冠”。“后母戊方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呈現出一股不可動搖的氣勢。后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后再裝范澆鑄的。據說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噸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后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其他0.8%。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 ![]() 后母戊方鼎紋飾美觀,工藝精巧。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余各處皆有紋飾。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雌雄饕餮。在細密的云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好象被虎所吞噬,俗稱虎咬人頭紋。四只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雄偉的建筑感是后母戊方鼎與同類方鼎的主要審美特點,這個特點與古代宮室建筑的“大壯”之美相吻合。而饕餮、虎頭的紋飾,也在莊嚴的氛圍中給人以威懾感,契合商代肅穆威嚴的祭祀場面。 在驚嘆商代巨匠巧奪天工的技藝之后,再回到這枚由現代工藝鑄成的后母戊方鼎紀念金幣上,古典滄桑與先進技術的有機融合,可謂別出心裁。使我們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更多了一份對歷史的思考、了解。幣面中的后母戊方鼎,粗獷的造型,精雕的紋飾,斑駁的質感,交織出歷史的滄桑之美,還原了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極盛氣象。既有真實感,又具時代性,堪稱這樽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代表作的最佳復制品。(供稿:廣東泉友閣金幣有限公司) 作者:徐龍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