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漢以后,歷代仍有鑄鼎的習俗,延續至今而不衰。現代,鼎多用于宗教寺觀,或作為某些重大事件的象征性紀念物。1997年我國向聯合國贈送過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紀寶鼎,以紀念聯合國成立五十周年。近年來由于城市建設的大發展,街頭廣場上豎立的大鼎小鼎也逐漸多了起來,這時的鼎所起的多半是裝飾功能。可以說,鼎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最長、造型變化最大、所兼功能最多的一種容器。
根據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中國古代制造青銅器主要分為采冶與鑄造兩個大的工藝過程。夏、商、周三代王朝遷都的次數,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夏有八次,商有十二次,周也有四次。三代君王都之所以這樣頻繁地遷徙,其中一個重要目的便是對主要政治資本——銅錫礦的戰略性追求。因此,通觀青銅器的演化和流變,我們應將其置身于更廣泛的社會聯系和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反映和表現更廣大的時空范圍中的社會過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青銅器突破時空局限的涵義更豐富,使之傳達的歷史信息與現實需求發生碰撞,實現新的社會價值。
供稿:上海申泉工貿有限公司